【观察】台湾被纳入“第五个现代化”规划 北京对台工具箱再出招
继去(2018)年出台的惠台31条措施,2019年11月4日大陆国台办和国家发改委等20个有关部门再推出《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26条措施”),涉及了对在陆台企和台人提供进一步的同等待遇。
综观这26条对台新措施,陆方的解读是贯彻习近平今(2019)年初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的讲话,以及甫落幕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也是已经实施了一年多的31条措施的延续。
事实上,31条措施出台后,大陆各省市纷纷推出了广招台人的优惠细则,在中央的大政方向上竞相加码。此次新推出的26条措施,不少内容都是陆方已经在做的项目。其中包括最受人瞩目的,台人可在大陆驻外使领馆寻求领事保护与协助、申请旅行证件,这一项在过去并不乏前例。如今正式由官方形成白纸黑字的文件,对台湾的宣示效果更为显见。
除了26条的细项之外,更为值得探究的,其实是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推出对台新政?
首先,2019年10月31日中共四中全会发布会议公报,其中13个“坚持和完善”重点突出了服务型政府、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等,作为中国大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在《香港01》概括为“第五个现代化”的内涵中,中国大陆在器物层次的现代化基础上,将进一步落实精神和社会层次的现代化,把人民生活的“小事”视为完善“制度治国”的“大事”。
相隔不到一个星期,大陆国台办和相关部门推出的对台26条新措施,在相当程度上对应了中共四中全会在“第五个现代化”的开纲列线,无论在涉及台企的融资贸易救济、出口信用保险、进出口便利、标准制订等政策,或是涉及台人的领事保护、交通出行、通信资费、购房资格、文化体育、职称评审等面向,基本上都涵盖了台湾人与大陆“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到各种经营或生活细节的优化。而且有别于过往经验,国台办在政策出台当天,立刻在网站上发出了“逐条解读”。
也就是说,台湾被涵纳进了北京“第五个现代化”的规划之中,试图从制度优势著手,开展出一条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
其次,对北京来说,“第五个现代化”也是中国应对中美结构性矛盾所给出的一剂方案,两岸之间的竞逐其实就是中美角力的缩影。同样在今年10月底,美国参众两院以极快的速度通过了《台北法案》,被视为美台关系进一步紧密提升的象征。然而,《台北法案》关于台湾外交和国际参与的核心内容,却都未要求美国国务院提出报告;关于《台湾旅行法》鼓励美国高阶官员访台的部分,对于行政部门更是无约束力,如同《香港01》此前所评论的:“只剩口惠”。
以现实的观点来看,美国和北京在2020年台湾大选前夕分别推出了《台北法案》和“26条措施”,当然都有在台湾施加影响力的意图,都是各自“介选”的“阳谋”,不像台湾陆委会和其他部门所描绘的那般“阴谋”。
那么,接下来值得问的,就是仅有“口惠”或是“务虚”的《台北法案》,会否像过去美国在台湾历届大选中发挥那么大的影响力?当《台北法案》遇到了“务实”且细化到台湾人生活细节的“26条措施”,何者更能在台湾民众心中发酵呢?
平心而论,北京新出台的“26条措施”,当然是其解决台湾问题工具箱里的其中一项。以中国大陆在两岸关系所处优势及其发展实力而言,箱子里能拿出的工具既有硬也有软,在紧缩与红利之间,加压台湾社会直面两岸未来何去何从的大问题,2020年的大选只是其中一个节点而已。
台湾执政的民进党政府,大可以从“统战阴谋”来诠释“26条措施”,也可以站在自由民主和印太战略的立场大加拥抱《台北法案》。然而,北京出台“26条措施”意义在于,两岸政治上虽有大大小小的磕绊,但民间社会的关系却越发紧密,如果北京循著“打铁还须自身硬”的思路发展“第五个现代化”,而美国则是在选举制度与普世价值方面持续对台湾发出号召,台湾在中美虚虚实实之间的摆荡,难保不会发生意料之外的转变。这恐怕才是北京那个工具箱令人难以轻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