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六四纪实:戒严与反戒严之争

撰文: 多维新闻
出版:更新:

“六四”事件以流血而告终。戒严不一定导致流血,流血却因戒严而起。

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邓小平决定在北京戒严后,中共总书记赵紫阳于5月19日凌晨到天安门广场发表其政治生涯的“告别演说”。他用手提喇叭对绝食学生说:“我们都老了,无所谓,你们还年轻啊,要保重!”

这是赵紫阳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也是他的“最后一搏”。在中共高层的斗争中,以赵紫阳为代表的主张以协商对话手段解决问题的温和派彻底失势。

“六四”期间,中共总书记赵紫阳在中办主任温家宝的陪同下,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看望绝食学生。(资料图片)

七上将联署反对戒严信

5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国务院令宣布,在北京实行戒严。戒严令宣布后,反对戒严者大有人在。5月21日,叶飞等七名中共开国上将联名致信戒严部队指挥部及中央军委,明确表态反对动用军队镇压,并要求军队不要进城。

关于七上将名单和书信的内容,吴仁华所著《八九天安门事件逐日大事记》记载如下:叶飞、张爱萍、萧克、杨得志、陈再道、李聚奎、宋时轮七位上将公开致信戒严部队指挥部和中央军委,呼吁军队不能镇压民众。全文是:“首都戒严部队指挥部并转中央军委:鉴于当前事态极其严重,我们以老军人的名义,向你们提出如下要求:人民军队是属于人民的军队,不能同人民对立,更不能杀死人民,绝对不能向人民开枪,绝对不能制造流血事件。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发展,军队不要进城。(签名)1989年5月21日。”

七上将上书被印成传单广泛散发,造成很大影响。就在他们发出联名信的第二天,中共喉舌《人民日报》刊登聂荣臻、徐向前两位老元帅答复中国科技大学部分学生的讲话称:“戒严部队绝不是针对学生来的,希望同学们不要听信谣言尽快返校复课。”以元帅压上将,消除七上将上书事件影响的用意,显露无遗。

最后,“六四”事件以流血而告终。戒严不一定导致流血,流血却因戒严而起。(AP)

与赵紫阳一样,人大常委胡绩伟提议召开常委会紧急会议,行使最高权力机关的权力,试图用民主与法制的方式解决问题。胡绩伟委托四通社会发展研究所征集到57名全国人大常委的签名,超过常委会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5月24日,胡绩伟把联名《建议书》分送万里委员长、习仲勋和彭冲副委员长,附上亲笔信。

万里在出访期间曾公开表示,“学生要求民主反对腐败是爱国行动”,“爱国热情是非常可贵”,与《人民日报》四二六社论将学生运动定性为“动乱”截然相反。社会各界呼吁万里提前回国,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召开人大紧急会议,罢免总理李鹏,收拾残局。这是赵紫阳、彭冲、胡绩伟等人的支撑所在。

但是,主导戒严的一方也想到了万里的影响力。最终导致邓小平等元老下令让万里回国不回京,先软禁在上海。据说,万里是在回国的专机起飞后,才被专机组长传达不飞北京,著陆上海的军委命令。5月25日,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发表消息,万里结束对加拿大、美国的访问,抵达上海,因身体不适,留沪治疗。 5月27日,万里在上海发表中共官方起草的书面谈话,改变此前支持学生运动的立场,支持在北京戒严。又过了四天,延至5月31日万里才被允许回到北京。

最后,“六四”事件以流血而告终。戒严不一定导致流血,流血却因戒严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