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六四纪实:戒严与反戒严之争

撰文: 多维新闻
出版:更新:

“六四”事件以流血而告终。戒严不一定导致流血,流血却因戒严而起。

1989年“六四”事件期间,邓小平决定在北京戒严后,中共总书记赵紫阳于5月19日凌晨到天安门广场发表其政治生涯的“告别演说”。他用手提喇叭对绝食学生说:“我们都老了,无所谓,你们还年轻啊,要保重!”

这是赵紫阳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也是他的“最后一搏”。在中共高层的斗争中,以赵紫阳为代表的主张以协商对话手段解决问题的温和派彻底失势。

“六四”期间,中共总书记赵紫阳在中办主任温家宝的陪同下,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看望绝食学生。(资料图片)

七上将联署反对戒严信

5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国务院令宣布,在北京实行戒严。戒严令宣布后,反对戒严者大有人在。5月21日,叶飞等七名中共开国上将联名致信戒严部队指挥部及中央军委,明确表态反对动用军队镇压,并要求军队不要进城。

关于七上将名单和书信的内容,吴仁华所著《八九天安门事件逐日大事记》记载如下:叶飞、张爱萍、萧克、杨得志、陈再道、李聚奎、宋时轮七位上将公开致信戒严部队指挥部和中央军委,呼吁军队不能镇压民众。全文是:“首都戒严部队指挥部并转中央军委:鉴于当前事态极其严重,我们以老军人的名义,向你们提出如下要求:人民军队是属于人民的军队,不能同人民对立,更不能杀死人民,绝对不能向人民开枪,绝对不能制造流血事件。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发展,军队不要进城。(签名)1989年5月21日。”

七上将上书被印成传单广泛散发,造成很大影响。就在他们发出联名信的第二天,中共喉舌《人民日报》刊登聂荣臻、徐向前两位老元帅答复中国科技大学部分学生的讲话称:“戒严部队绝不是针对学生来的,希望同学们不要听信谣言尽快返校复课。”以元帅压上将,消除七上将上书事件影响的用意,显露无遗。

1989年6月5日,解放军戒严部队重兵进驻北京天安门广场。(AP)

在反对戒严七上将中,张爱萍、萧克、杨得志、宋时轮四人是中顾委常委。5月26日,中顾委主任陈云主持召开中顾委常委会,号召老同志支持戒严。27位常委中,张爱萍、李一氓、李德生、黄华、程子华等5人“因病因事”请假。《八九天安门事件逐日大事记》称,他们因对戒严和处置赵紫阳的做法有意见而请假。这句叙述有误,程子华不反对戒严。《人民日报》当时报道这个会议时特别提到,请假的程子华“给会议打来电话,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制止动乱的正确决策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李鹏《六四日记》记载,萧克、杨得志在会上解释了上书事件。萧克说:“我同意陈云同志的讲话,拥护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领导集体。我相信公安干警和武警是可以维持秩序的。所以,我对军队进京有保留,担心发生流血事件,所以,我在七人联名信上签了名。”杨得志则说:“外边所传七人写信是这样的:那几天情况非常紧张,军队受阻,一旦出现流血事件,恐怕更不好办。因此,我们七人联名给戒严部队写了封信,请他们转给中央。这封信本事写给中央的,不知怎么搞到社会上去了。”

据《中国“六四”真相》(英文版为《天安门文件》)称,收到这些上将的信件后,邓小平、杨尚昆要求杨白冰、迟浩田等立即分头登门拜访,向上将说明情况,杨尚昆还专门给萧克、杨得志等打了电话。上将上书之事及时平息。

1989年6月3日晚至4日凌晨,解放军进入广场武力清场,有学生中枪,由其他民众用板车送去医院抢救。(AP)

全国人大试图驳回戒严

除了七上将上书,另一股反对戒严的声音,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中以胡绩伟为代表,副委员长中以同时兼任秘书长的彭冲与七上将之一的叶飞为代表。他们希望利用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权力否决李鹏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戒严令。

5月19日,全国人大召开委员长会议,因为万里委员长已出访加拿大和美国,会议由彭冲副委员长主持,不少副委员长在发言时情绪激昂。5月22日晚,李鹏和乔石、姚依林、杨尚昆在中南海勤政殿,听取人大常委副委员长中党组成员的意见,彭冲、廖汉生、叶飞、倪志福、陈慕华、王汉斌等六人出席。

据李鹏《六四日记》记载,他们反映副委员长的三项要求:一、不发生流血,军队不进入北京城区;二、由人大常委与学生谈判,承认学生是爱国运动;三、请万里回国,主持人大常委会,听取国务院关于戒严的汇报。

但他们被李鹏等人说服了,三项要求都被驳回。李鹏说:“这六位副委员长态度也不完全一致,陈慕华和王汉斌同志态度明朗。廖汉生同志不知情,有些牢骚,但态度正确。叶飞同志情绪比较激动,彭冲同志看来是同情学生的。”

赵紫阳在回忆录《改革历程》中说:“5月21日,乔石来谈,如果不是邓小平决定调更多军队来京,悲剧也许可以避免。现在军队进不来,戒严令不起作用,成百万学生和市民涌在街上,涌在天安门广场,首都将瘫痪。”(AP)

赵紫阳在回忆录《改革历程》中说:“5月21日,乔石来谈,如果不是邓小平决定调更多军队来京,悲剧也许可以避免。现在军队进不来,戒严令不起作用,成百万学生和市民涌在街上,涌在天安门广场,首都将瘫痪。我当时考虑,只有提前召开人大常委会,由最高权力机关以民主与法制的形式扭转局面。此前彭冲找我说过,副委员长会议一致主张提前召开人大常委会,彭真(前委员长)也赞成。他们已写了报告给中央,要求万里提前回国。”

书中又写道:“21日下午,胡启立到我家,说人大常委要求万里提前回国的报告现在没有人批覆,搁在那里。我就让胡启立告诉彭冲,由人大党组直接发电报给万里,促他提前回国。胡启立问可否说已经你同意,我说可以。随后我又给吴学谦打电话让他设法把电报发出去。后来据说李鹏又给万里发电报,不让他提前回国,可能是请示了邓(小平),所以万里未能及时回国。”

最后,“六四”事件以流血而告终。戒严不一定导致流血,流血却因戒严而起。(AP)

与赵紫阳一样,人大常委胡绩伟提议召开常委会紧急会议,行使最高权力机关的权力,试图用民主与法制的方式解决问题。胡绩伟委托四通社会发展研究所征集到57名全国人大常委的签名,超过常委会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5月24日,胡绩伟把联名《建议书》分送万里委员长、习仲勋和彭冲副委员长,附上亲笔信。

万里在出访期间曾公开表示,“学生要求民主反对腐败是爱国行动”,“爱国热情是非常可贵”,与《人民日报》四二六社论将学生运动定性为“动乱”截然相反。社会各界呼吁万里提前回国,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召开人大紧急会议,罢免总理李鹏,收拾残局。这是赵紫阳、彭冲、胡绩伟等人的支撑所在。

但是,主导戒严的一方也想到了万里的影响力。最终导致邓小平等元老下令让万里回国不回京,先软禁在上海。据说,万里是在回国的专机起飞后,才被专机组长传达不飞北京,著陆上海的军委命令。5月25日,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发表消息,万里结束对加拿大、美国的访问,抵达上海,因身体不适,留沪治疗。 5月27日,万里在上海发表中共官方起草的书面谈话,改变此前支持学生运动的立场,支持在北京戒严。又过了四天,延至5月31日万里才被允许回到北京。

最后,“六四”事件以流血而告终。戒严不一定导致流血,流血却因戒严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