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周年】雄安人的心路历程:自豪与迷茫并存
一年前,中央一声令下,地处河北的雄县、安新和容城,成为以“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作定位的雄安新区;原本平平无奇的北方小县,突然就变成海内外关注的焦点。一年过去,新区起了什么变化?新区人又有什么感觉?《香港01》记者趁雄安新区成立一周年之际,带著好奇心,走入雄县、安新县与容城的村落、乡镇与县城,了解民众这一年的心路历程,对未来的憧憬。
“不知道”、“走一步算一步”、“等政策下来以后再说”,这些对前景不明朗的说话,记者从不止一名受访者口中听到。但他们普遍不是对前景悲观,而是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觉得无所适从。
羽绒店老板:走一步算一步吧
在容城经营羽绒店的纪先生被记者问及将来是否搬迁时表示,“现在老百姓就那么等嘛,等那个政策下来,下来以后再说吧”。纪先生的商店其实是自家改建的,对于雄安的未来发展,他指当地将来都会转变成服务型或者高科技行业,羽绒这个行业将来肯定要被取缔。未来要怎么办?他轻轻回答了一句:“到时再看呗,走一步算一步吧。”
记者了解到,雄安新区的具体规划仍未出台,当局也没有公布安顿雄安三县居民的方案,他们对将来感到迷茫自是必然。在当地经营仿羽绒服工厂的张先生有跟纪先生有相似的看法,“肯定有顾虑,搬到哪?我这边的工人是不是能跟著走,我搬到外面能不能再找到工人”张先生说。被记者问及官方有否安排时,他表示没有,也没有人通知他,“政策不明显然后我们有什么计划?也不知怎么给我安排”。
“给老百姓多出点钱,这是第一”
不少人感到迷茫,他们未来怎么过生活。记者走访当地农村“大阳村”时,村民都不知道将来需不需要搬走,也不知要搬到哪儿去,但不少人指出,重点是官方如何安顿他们。“给老百姓多出点钱,这是第一”、“给老百姓拿点好,给人民多给个钱,把老百姓维持好”,村民口中所讲的都是类似的说话。
雄安新区的规划尚未公布,但官方确有落力改善当地居民生活。大约一年前,《香港01》记者也曾走访雄安新区,当年有不少民众反映,当地农村的垃圾问题非常严重,没有专人收集垃圾;一年后的今日,三县的农村已配备多个垃圾筒,并安排清洁公司定期收集垃圾,该问题已不再成民众抱怨的理由。“现在雄安新区一建,哪都正规了,都挺好的...卫生好多了,干净多了,”一名大阳村村民对记者说。
“自豪,也必须自豪呀”
新区的消息公布,改变了当地基层生活的一部分,有些地方却不一定有所改变。比如,记者到访前认为,来往雄安的人们变多了,载客为生的司机理应有更高收入,但事实却不然。
现年71岁的三轮车司机表示,觉得雄安的消息公布后“经济效益不太好”,因为很多公路都不让三轮车行走了,对他的生意反而造成影响。当日接载记者穿行雄安三县的的士司机李先生也指出,感觉这一年的生意没太大的变化,因为来自黑车(白牌车)的竞争也变大了,“现在是,感觉活多一点了,但是现在涉及到的黑车私家车上来也特别多。现在政府呀,说实话,没人管这个,也没空管这个”。
当然,雄安人的生活不一定有所改变,但从河北小县城的居民一下子变成“新区人”,心里还是觉得很自豪的。
“自豪,感觉很前卫”、“自豪,赶上雄安新区了肯定自豪呀,你必须自豪呀”、“这是大事,国家大事”...受访者们各自对记者表达对成为“新区人”的心情。然而,三轮车司机一句“但是有些说话我就不跟你说了”,暗示了在自豪背后,“新区人”也有难言之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