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变生意 支教7日花万元买义工证书 大凉山沦为“爱心秀场”
支援落后地区、教育扶贫,帮助农村、偏远村落的孩子获得城市教育资源本应是积德行善好事一桩,然而近日有陆媒曝光“大凉山公益支教”背后的“生意经”。7日收费万元就能获得到义工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不仅无人质疑,甚至多数已售罄,还有大量候补者正排队等待名额。
据《潮新闻》调查报道,受商业利益驱使,内地有部份研学机构推出,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凉山支教的研学项目,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惟该项目并非出于爱心,而是“7日收费万元就能拿到义工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伪公益、纯生意”的商业项目。
项目宣传片中,还经常出现大凉山的孩子身背干柴走山路,以及生火煮饭等镜头,借此放大悲情博取公众同情。并且特别用较差的食宿条件当做卖点,称“每一次困难都是成长机会”“想让孩子多吃苦,就去村里补一补”。
毫不掩饰的“伪公益”受到众多需要“提升背景”的高校学生追捧。参与的学生们,有些需要支教经历用于评优、保送研究生,以及申请国外大学;而且还能去大凉山来一场乡村旅行,可谓“一举二得”。甚至有小二、小三的小学生来当“支教志愿者”体验生活。
可见,许多支教研学团的“老师”并未达到教学水准。而在一个个支教研学团中,被支援的大凉山孩子,只能成为满足这些功利需求的“道具”,一次又一次参加内容差不多的“免费课程”“免费夏令营”,走马观花式的配合送礼、合影,配合表演。
相关支教研学项目价格普遍在8000元(人民币,下同)至1.1万元,个别较贵的甚至达到4万元。高昂的研学费用,纯利润达到70%。大凉山当地某公益组织负责人张华介绍,因为入行没有技术、资金门槛,全国贩卖商业支教研学的机构愈来愈多。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公益支教需要“双向奔赴”,志愿者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契合受教地区的实际需求。一些个人或机构不合规甚至“卖惨式”售卖大凉山支教的行为,最终还是会导致花钱的志愿者、大凉山的孩子都成为“公益生意链”的受害者。此外,研学的重要性在于提升孩子素养,而非满足做公益的成就感,或是盲目跟风。
内地教育学者熊丙奇撰文批评这类研学团,表示形式主义的公益支教,会影响大凉山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很大伤害。监管部门要规范这类研学活动,明确禁止研学机构搞虚假支教,进行虚假宣传。尤其要规范公益支教,不能把公益支教变成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