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扫除|长者囤物总有因!3招改善可逐小执行 避免囤积衍伸成症

撰文: 今周刊
出版:更新:

年终岁末之际,许多人已着手准备大扫除,但当你环顾四周,面对家中堆积成塔的“以后可能用得到”的物品,或是衣柜里一叠叠尘封已久不会再穿的衣服,是否无从下手、迟迟不知该从哪里整理起?

面对家中堆积成塔的“以后可能用得到”的物品,是否无从下手、迟迟不知该从哪里整理起?(Canva)

这些看似常见的囤积现象,一旦情况逐渐加重到影响日常生活,例如生活空间明显受限、无法正常使用家具等,就可能需要特别留意,因为这可能是患上“囤积症”的警讯!

相关文章:收纳|孩子衣服太多该留还是丢?5大标准判断“它”该优先弃掉

+10

囤积背后藏心事,失落创伤是根源

所谓的“囤积症”或“储物症”,是指患者透过搜集、囤积的过程来满足心灵上的不安,即便这些物品没有价值,也因为缺乏自觉要丢掉,所以越堆越多、甚至造成了他人的困扰。

台湾振芝心身医学诊所周呈叡医生指出,囤积症的成因相当复杂,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从心理层面来看,重大的失落经验常是触发囤积行为的关键点,例如有些患者在失去至亲后,会开始执着地保存对方的遗物,透过实体物品来维持与逝者的连结关系。 ”

除此之外,创伤经验也同样可能诱发囤积症的养成,例如曾经历过经济低潮的人,可能会因为对未来缺乏安全感,而开始过度囤积物品,借此来降低对未知的担忧。

另外对于长者来说,囤积症可能是认知功能退化的一种表现,因为难以辨识物品是否还有保留的价值,决策能力退化难以下决定丢弃,因此持续堆积物品在家中,影响生活甚至于影响家人。

相关文章:大扫除|长时间做家务 颈部、膝盖易受伤 提防5大因素累积疲倦

+12

3方式避免囤积衍伸成症

周呈叡说,囤积症对生活的影响往往超出你我想像,严重时不仅将影响个人生活品质,更可能危及到健康安全,要避免甚至克服囤积症,第一步可以先从自我改善开始。

他建议,可采用以下几个法则来进行改进:

・小步渐进:每天固定拨出10到15分钟进行整理,从最不具情感连结的物品下手,例如过期的传单或报纸
・三箱法则:准备“保留”、“捐赠”、“丢弃”三个箱子来分类物品,对于具有纪念价值的物品,不妨以拍照方式保存回忆,适时放手实体物品
・一进一出:在购入新物品时,就处理掉一件旧物品,避免物品持续囤积

如果上述提到的自我改善方式成效不彰,也可寻求心理专业的协助,心理师通常会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探索并改变对物品的不合理想法,同时也会采用暴露反应预防疗法,协助患者逐步面对丢弃物品时的焦虑感,进而达到症状缓解。而对于严重囤积症的患者来说,服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剂(SSRI)等口服抗忧郁抗焦虑药物,也可以逐步改善病情。

【延伸阅读,更多大扫除、家居清洁建议】

收纳|收拾家居却无从入手?从厨房开始 这50件物品可优先断舍离

+11

大扫除|执屋无从入手?12件东西可先断舍离 3种衣物应无虑即决

+20

延伸阅读:

工作40年攒1500万存款,退休才6年竟见底!他42岁提早乐退提建言:3件事千万不能做

冬天洗澡“先洗头”恐中风?医曝“顺序”不重要,洗完1动作才关键:恐使血压飙升、心梗发作

【本文获“今周刊”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