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风感冒引发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可变成慢性 影响听力及语言发展

撰文: 阿言
出版:更新:

小朋友游泳、洗澡后,家长可能会担心“耳仔入水”可引发中耳炎,儿科专科刘成志医生指出,这是错误的观念,导致中耳炎的最主要成因是十分常见的伤风感冒,急性中耳炎更有可能并发成慢性中耳炎,随时“上脑”引致脑膜炎。一位3岁男童因频繁伤风感冒而求诊,但医生发现他说话缓慢、以单字对答,检查后才发现原来他因慢性中耳炎而影响听力,令其说话能力发展较同龄小朋友慢,须以手术控制情况。
本文作者:儿科专科刘成志医生

耳朵入水非病因

人体中耳外有一层密封的耳膜,除非耳膜有破损,否则异物不可能经耳道进入中耳。刘医生解释:“与中耳炎有密切关系的是耳咽管,它是位于中耳腔的一条通道,作用是调节中耳压力,其‘唯一出口’连接喉咙和鼻咽。”一旦上呼吸道受感染,耳咽管黏膜肿胀,无法排走鼻涕和痰液,病毒或从耳咽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中耳炎反复复发可演变成慢性

在儿童阶段,位于耳咽管出口的腺样体比较活跃,防止病毒、细菌从鼻腔入侵身体,成年后腺样体会缩小。但当小朋友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有鼻敏感时,会令腺样体变得肥大,刘医生提到:“肥大的腺样体会阻塞耳咽管出口,耳咽管内积聚分泌物,更容易引发中耳炎。”更甚的是,如急性中耳炎反复复发,可演变成慢性中耳炎,有机会影响听力,亦因中耳接近脑部,中耳的积液或“上脑”变成脑膜炎,问题不容忽视。

幼儿拉扯耳朵、哭闹 家长勿掉以轻心

患急性中耳炎的小朋友会发烧,并伴有鼻塞和咳嗽等病征,刘医生说:“患上中耳炎会大多会引起严重痛楚,年龄稍大的孩童能够表达耳痛;若是幼童则会有经常拉扯耳朵和发脾气等表现,家长可多加留意。”一般而言,医生会处方抗生素治疗急性中耳炎,如病情未有改善,如持续发红和肿胀,则可能需要刺穿耳膜,助排出中耳积液。一旦演变成慢性中耳炎,医生或考虑为患者放入中耳导管,用作通气,排出积液亦减少复发机会。

慢性中耳炎或影响听力 预防先要增强抵抗力

刘医生分享,一名3岁男童不时因伤风感冒而求医,惟一次会诊期间医生发现他呼吸声大、说话缓慢且只能以单字沟通。经检查后,发现男童因腺样体肥大及上呼吸道频繁受感染,因而患上慢性中耳炎,亦已影响听力,导致说话能力发展迟缓。医生遂在男童的耳朵放入导管,以解决中耳积液的问题。另外亦切除腺样体,以免长期压著耳咽管,减少中耳炎持续复发。经过治疗后,男童的慢性中耳炎已受控,听力回复正常,说话能力亦与同龄儿童无异。

预防中耳炎需由“源头”入手,避免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刘医生称:“日常做到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能增强抗抵力。家长也可考虑安排小朋友接种流感疫苗。”如有不适便应尽快求医,以减少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儿科专科刘成志医生

点击即睇“新手爸妈怀孕育儿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