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棺材店拍短片】 81岁老板看淡生死:人去咗就乜都唔知啦

撰文: 李欣愉
出版:更新:

廖英池,81岁,大发中西殡仪第二任负责人;陈导演,21岁,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三年级学生。看似亳无关连的二人,因为一次拍摄而认识,陈导演租用廖先生的棺材店拍摄了一出探讨生死话题的短片—《长生店》,作品更入团第十一届鲜浪潮国际短片节本地竞赛学生组。今天我们来到位于油麻地的大发,听听在这里发生的往事。摄影:伦星扬、剧照由受访者提供

廖英池先生(左)与陈导演(右)

廖先生是顺德人,50年代时来港,因为生计而加入殡仪业,当时的负责人是蒋老先生。“当年自己16岁,都有啲抗拒,但揾食艰难都要做。乡下好唔钟意呢行,入咗行好耐都唔敢同乡下讲。”入行后,廖先生最先到医院“揾生意”,看到有亲人友人过身,便上前询问是否需要殡仪服务,听来是不讨好的工作,亦少不免会被指骂。“佢地心情当然唔好啦,经常被人问候老豆老母,都唔会怪佢地嘅。”

廖先生说虽然这是一门“赚死人钱”的行业,但亦需要存在,他回忆很多人第一次经历亲人离世,都十分徬徨:“咩程序都唔知,死亡证又唔知点拎,我咪教佢地点样租炉(火化炉)点样搞土葬,做呢行,平时饮茶食饭都唔会揾,有事就周围摷你。”

《长生店》剧照

陈导演执导的短片《长生店》讲述一段发生在棺材店的父子情,其中一幕还是小学生的儿子,放学后回到店里,生气地把书包掷在桌上,说没有同学邀请他出席生日会,父亲黄鸿发表示因为自己做殡仪业,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没有人喜欢,但每个人都需要。剧情如此,现实又如何呢?

廖先生却说现实并未发生相似的事情。他有一名女儿,小时候偶尔会到店里打发时间,不抗拒亦不特别喜欢:“佢有时会落嚟,佢都唔惊,不过唔钟意上香,佢嘅同学都知道我做殡仪,一直都无投诉。”毕业后,女儿曾经短暂到店里帮助,却大表沉闷:“佢试过帮手安位买位,做左个零月,觉得好闷,话似坐监,每日十几个钟又无得放假,话以后都唔搞啦。”

最后,女儿选择了金融行业,对经营了65年的大发后继无人,会否觉得可惜?廖先生对此看得淡薄:“我都希望佢喺度帮手,但兴趣呢家野,佢唔钟意都无计,你不能够逼佢,大家面阻阻就无瘾啦,上一代老豆老母就得,我地呢代唔得啦,咁高压会爆煲嫁。”虽然女儿拒绝接手,但亦曾介绍有需要的朋友到大发。

最心酸的一幕,是年轻是父亲亲手处理因意外过身的妻子,相隔多年,长大的儿子又亲手处理过世的父亲。而大发店里有这样一个水牌,列明每一个仪式的进行时间、出发医院和坟场,廖先生亦曾经在这块水牌用金粉写上表姐和表姑的名字。

或许看惯生死,廖先生对传统观念和仪式都十分豁达。《长生店》片中,长大后的儿子与年老的父亲笑说日后的殓葬安排,父亲弃用传统木棺材和土葬,选用环保棺材和海葬,环保又便宜。现实中,廖先生从没跟女儿讨论,更认为一切仪式应交由子女决定,更说土葬也未必是好事,处理不好的话,在泥里腐臭也不知,倒不如火葬,更干手净脚:“佢钟意点搞就点搞啦,话定都无用,我又唔知佢第日会唔会移民,经济如何,倾都系盏搞,倾咗只会令佢精神负担重啲。人去咗就乜都唔知啦,烧都唔知啦。”

店里惟一的忌讳,是并未放置廖先生一家人的照片:“入到黎买棺材都唔开心,心情都唔多好啦,重睇你全家褔做咩呢。”

陈导演拍摄前和记者访问前,都以为从事殡仪业的都会十分传统和诸多忌讳,例如拍照不能开闪光灯、店里阴气重、长驻对健康不好等等。事实上,大发店里灯火通明,纵使放满棺材或设有骨灰暂存,亦亳不有阴风阵阵感觉,不过廖先生说只是各处乡村各处例:“我地呢间叫无禁忌,影下相有乜所谓,平时都有好多鬼佬系出面影相。”

决定以殡仪业为题材后,陈导演和制作团组四出寻找可供拍摄的棺材店,但按表访遍红磡数十间长生店亦吃闭门羹,更作最坏打算,花钱搭景及买棺材,幸好最后找到开明的廖先生,拍摄才得以顺利完成。

《长生店》父因和子女间的沟通向来需要花心思学习,导演以殡仪业切入,把一对疏离的父子透过经历生死而重新认识。影片入围鲜浪潮国际短片节学生组。放映日期:3月29日放映时间:9:50 pm地点:油麻地电影中心购票:http://www.cinema.com.hk/tc/movie/details/9560

店里的棺材因应不同的设计款式各有命名,如榄箱、日箱、蝴蝶、莲花、八底、拱盖和包角。因为拍摄,陈导演现时对棺木亦甚有认识,廖先生又笑说 榄箱体型庞大,就如大飞般把遗体走私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