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或宠物离世 父母对小朋友解释死亡忌讲呢啲说话易致儿童焦虑

撰文: 王淑君
出版:更新:

生老病死是人人的必经阶段,但小朋友未必明白死亡的概念、青少年亦未必能接受生命中的巨变。专家表示,如果家长解释得愈含糊,小朋友只会愈焦虑。因此,家长可以利用平日身边见到的事物,慢慢向小朋友解释,假如家中饲养宠物,亦可以提早为孩子做心理准备及参与其中。

死亡是生命中的不可抗力,不论是亲人的离世,或是宠物死亡,也是不能控制的部分。很多父母为免孩子伤心,会避免孩子接触死亡的场面、参与丧礼,避谈离世亲人的话题,甚至连“死”字也不敢提及,只含糊其词说“已走咗”、“去咗好远嘅地方”、“瞓咗唔会再醒”。

不过,香港大学行为健康教研中心名誉讲师田芳指,家长解释的措词愈含糊,小朋友会感受愈焦虑。他们会担心“去咗好远嘅地方”,父母每天上班会否不再回来?“瞓咗唔会再醒”,也可能因此害怕而不敢睡觉。

她建议直接向儿童说“死”,亦说明这是一个不能逆转的情况,而且人或动物死了就不会有感觉和生理需要,即使被火化也不会感到痛,也不会因为没有东西吃而感肚饿。而且,父母亦可以简单解释死亡的原因,例如是患了病,或是年纪大了,原因简单便可。

🔼🔼🔼🔼㓥房小朋友的成长环境致脊椎生长不好,有机构特意设计了相应的家具:为㓥房户儿童特制家私料8月推出售约$1,200 2千基层家庭率先试用🔼🔼🔼🔼

让“死去的人”成为生活的话题

田芳解说,无论成人或是儿童,面对“死亡”都有一贯的历程:认知死亡、接受死亡、情绪反应、勾起回忆、心灵连系、生活适应。

她分享遇过一些个案,家长看到小朋友在亲人离世之后,貌似如常生活,也没有特别的情绪反应,反问:“难道佢咁快已经唔记得呢个人?”田芳指,小朋友其实有他的方法面对巨变和哀伤,家长反而可以先面对自己的情绪,不用在孩子面对佯装坚强,可以在小朋友面对倾吐思念,甚至可以哭出来抒发情绪,让小朋友明白在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在父母面前发泄情绪和分享感受。

她建议,家长亦可以透过日常的小事让小朋友明白,离去的亲人并非忌讳的话题,让这份思念融入生活之中。例如可以说:“呢碟𩠌系爷爷以前好钟意食,你记唔记得呀?”再分享大家对亲人的回忆。

利用身边事物可以和小朋友做生死教育。(Photo-ac)

生死教育可以从有认知开始

田芳表示,对儿童的生死教育不必等到有亲人的切身经历才开始,其实如性教育一样,在小朋友有认知、有疑问的时候便可以开始解释。例如,经过公园的时候,可以一片枯叶、一只蝴蝶去解释生命的终结。

假如家中有饲养宠物,一般宠物的生命都比人类短,宠物的离世是可以预料的事,亦可以提早让小朋友有心理准备,宠物有天会离开世界。

虽然死亡令人感到无助,但家长亦可以灌输小朋友在亲人和宠物有生之年,我们可以多陪伴他们,或是让自己和他们的身体健康,延长彼此相处的时间。一旦他们离世后,家长亦可以安排儿童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参与其中,例如参与丧礼,让小朋友亦明白死亡已发生。事后,家长也可以和小朋友想一些方法悼念,如画一些心意卡等,表达思念。

🔼🔼🔼🔼节日后收到大量礼物,可以考虑捐赠予有需要人士👉🏻👉🏻👉🏻👉🏻物资捐赠|5大机构回收玩具文具衣物 转赠基层儿童分享快乐童年👈🏻👈🏻👈🏻👈🏻🔼🔼🔼🔼

家福会提供危机家庭支援计划

家福会正提供危机家庭支援计划,为面对危机的家庭提供即时的经济援助及社会福利服务,协助家庭面对难关,重建正常家庭功能。危机包括遇上突发意外或家庭变故,如交通意外、工业意外、严重疾病、天灾、火灾等而导致家庭经济支柱失去工作能力或死亡。机构除了提供紧急经济援助,还提供心理辅导、哀伤辅导和义工探访等服务。

服务热线: 2772 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