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同行】舞台上学执生建自信 戏剧人爸妈:做个不太烦的向导

撰文: 陈乐希
出版:更新:

子女的名字总是承载着父母对他们的期望,有骨戏剧团夫妇创办人李展銮和刘颖,育有两个分别5岁和1岁的儿子李想和李念,寓意父母期望他们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理念的人。他们正职为大专教师及教育心理学家,职务繁忙,但心中对戏剧的那团火没有被扑熄,仍坚持自己的戏剧梦,为儿子作出最好的身教。二人两年前成立“舞台小种籽”计划,除了透过戏剧激发小朋友的想像力,更希望让家长和小朋友共同学习。而在他们跟儿子的相处中,完全可以体现到这些教学目标。摄影:李孙彤

5岁儿子李想与父母摆出《勇闯彩虹山》剧中的蜘蛛侠手势。
5岁的李想笑容灿烂,在舞台上表现得十分有自信。

着重舞台后的“十年功”

由于李展銮和刘颖都是戏剧发烧友,儿子李想从小便经常接触舞台剧,他更在近期一出合家欢剧《勇闯彩虹山》中首次演出。妈妈忆起儿子演出后的感想:“佢话好钟意喺台上,觉得自己‘高咗’、‘变大咗’咁,表演畀人睇有人笑㗎。”夫妇二人乐见儿子首次踏上舞台便能感受到舞台的魔力,亦因看到儿子的专注和自信比平常有明显进步而感到欣喜。刘颖认为在舞台上演出只是其中一种父母和孩子的共同经历,重要的是背后的学习过程。李展銮就补充:“如果佢识执生或者唔喊,对我哋嚟讲系叻过唱到陈奕迅咁嘅水平,在过程中你点样同人协调、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这方面我哋睇得好重。”

李展銮和刘颖喜欢以绘本启发儿子。

舞台以外共同经历 以绘本诱发思考想像

二人认为孩子在某个年纪之前广泛阅读、爱上阅读、玩味阅读,可以诱发他们更多思考、发挥其想像力。为配合孩子成长阶梯的步调,他们从绘本开始,而在选择绘本时,会考虑其思考和发问空间,因为父母可从孩子的发问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所重视的事情。另外,父母可以就着孩子的年龄回应问题、给予指引,他听明白的话便可作进一步思考。这样由孩子自己提出的问题延续性地思考,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及亲子活动。

李想思考能力之高,可在生活细节中体现得到。例如有次外婆来观看演出,问他坐哪个位置比较好,他推论:“个台好高,坐第一行睇唔哂,你坐后多几行就平啲又睇得好啲。再坐高啲就会远、细粒啲。中间好啲所以啲飞就贵啲。”父母对此感到震惊,十分欣赏儿子的分析,但同时向儿子解释并非所有昂贵的东西都是比较好,有同样功能的货品有不同的价钱,可能是因为有些成本花在广告宣传上。最后李想得出结论:“差唔多嘅嘢,但唔系名牌、平啲都用嘅”。他们认为这是孩子的思考学习,此时父母的责任是顺着孩子的思路,在他的推论下给予提示或指导。

做一个唔好咁烦嘅向导。
李展銮
李想表情丰富,十分配合剧中小健一的活泼个性。

除此之外,在绘本作为一个开放学习空间时,父母也需要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发挥想像、建构新故事。很多家长跟孩子共读,让他们猜猜故事的结局时,会否定跟书中不同的答案,令孩子不敢再天马行空地想像。孩子有新奇有趣的回应时,若父母表现出感兴趣,接著了解为何他会有这想法,能鼓励孩子继续发挥和分享。李展銮认为亲子共读时,可开放某个情节和结局一起构思新桥段,又可以代入某些角色中,设身处地想像人物当时的处境会有什么行为、情绪。从绘本到戏剧,是个父母与孩子共同发挥想像力的过程。

绘本与戏剧相辅相成,能激发小朋友思考及想像,但最重要是父母的角色。虽然父母是孩子人生旅途上的向导,但要愿意放手让孩子发挥小宇宙,在必要时才出手辅助,当一个不太烦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