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24节气|湿气重易失眠腹胀 中医推介三款养生料理 助清热解毒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标志著夏季的正式开始,是万物繁茂的夏季开端 ,标志著气温逐渐升高、万物生长旺盛。此时养生需顺应自然,注重“养心防暑、健脾祛湿”顺应自然规律,健康度夏。
本文作者:博爱医院梁晓琳中医师
立夏,一般在每年5月5日或6日,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到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万物进入旺盛生长期,气温明显升高,雷雨增多,农作物生长迅速。节气特点为阳气最盛的转折时刻,具有以下鲜明特点,其一阳气鼎盛,此时天地阳气达到顶峰,人体阳气亦最旺盛。其二气候特征,多数地区进入炎热多雨季节,迎来梅雨期。
清热解暑,养心健脾
立夏时节,人体顺应自然阳气上升、外发走于皮表,令相对在体内的脾胃阳气较弱,令其消化功能减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之品,适当增加酸味与苦味食物。宜食苦瓜、莲子心、苦菊等以苦味当令,清心火,亦可清热解毒,预防夏季常见疾病。亦宜食杨梅、柠檬、山楂等酸味收敛,可生津止渴,收敛过度发散的阳气。以下提供三点养生之道。
1. 清心火:安神静心,防“情绪中暑”
“夏气通于心”,暑热易致心火亢盛,出现失眠、口疮、烦躁等。应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大怒、焦虑,可通过冥想、静坐、听轻音乐调节情绪。亦可食用莲子百合粥(莲子、百合、粳米),以养心安神,改善失眠。饮用竹叶茅根水(淡竹叶、白茅根),清热利尿,消泄心火。
2. 护脾胃:健脾祛湿,防暑湿困脾
夏季湿气重,易困脾,导致食欲差、腹胀、大便黏腻。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油腻、生冷(如冰西瓜、冷饮),避免增加脾胃负担。可适量吃辛香食物如生姜、紫苏、陈皮,可醒脾化湿。避免久处潮湿环境,雨天减少外出,室内可用除湿机或艾草熏香祛湿。可饮用四神汤(山药、茯苓、莲子、芡实),以健脾利湿,适合脾虚湿重者。
3. 养阳气:顺应自然,养脾胃
夏季阳气外发,体内阳气相对不足,易出现疲劳、怕冷、腹泻等“阳虚”症状。应适度运动,晨起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助阳气升发,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伤阳,避免过度贪凉,少吹空调(温度不低于26℃),不喝冰饮,防止寒邪伤阳。
三款简易养生料理
1. 绿豆百合粥:
绿豆50克、百合3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清热养阴祛暑。
2. 苦瓜炒蛋:
苦瓜1根、鸡蛋2个,少油清炒,以消泄心火,助清热解毒。
3. 乌梅汤:
乌梅5颗、山楂10克、冰糖适量,煮水代茶饮,生津开胃增食欲。
顺应自然的起居之道
1. 作息应为晚睡早起
顺应夏至后昼长夜短的特点,可适当晚睡早起,顺应天时作息,但建议不超过晚上11点入睡,中午适当小憩15-30分钟补充精力。
2. 温和锻炼不耗气
选择温和运动如太极、散步,避免过度出汗耗气。避免长时间吹空调导致 “暑湿感冒”,应多作户外活动,最佳运动时间为清晨或傍晚凉爽时分。但于户外活动时应注意防晒补水。
3. 静心养神防心火
夏季对应心脏,易心火旺盛,应保持平和心态,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静心养神。
从立夏到夏至,阳气经历了从萌发到鼎盛的过程。理解这些节气特点,掌握“清心火、护脾胃、养阳气”的核心原则,方能顺应自然变化调整生活习惯,安然度夏,为全年健康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