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运动不足易生意外 跳绳可加强骨质密度 更利大脑发展助学习

撰文: 李欣愉
出版:更新:

“每日运动一小时”这提倡运动的口号经常可见,但与学术相比,很多家长或老师都倾向利用大部分时间来温习,把运动放到一个次要的位置。浸会大学体育学系副教授雷雄德博士指出,运动的益处并非只限于强健体魄,更有利于大脑功能发展,影响学习成效。

香港学童运动量不达标

“香港儿童体能普通为差,香港大学在2015年发表的统计数据中,只有8.3%学童每日运动量达标。”雷博士指出,在生理学上,哺乳类动物在成长期中需要运动来激发肌肉骨骼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等身体机能发展,猫狗如是,人类亦一样。“人体有6百多组肌肉、206块骨头,都要靠运动才能正常发展。”可惜在香港教育制度和环境因素影响下,学校不只缺乏体育堂时间,在休息时间亦禁止跑跑跳跳。

屋村的梯间大堂也可成练习场地。(李孙彤摄)

“运动是一个习惯,当成长时期种下爱好运动的习惯,长大后亦会持续。”雷博士引述北欧一个长达40年的追踪研究,印证骨质疏松是可以预防的,如儿时有足够的跳跃(跳绳、球类运动)或负重运动(跑步),便可加强骨质密度,他形容情况就如储钱,儿时储得多,老年后便不易流失。

跳绳器材轻便,动作简单,而且容易开始,雷博士认为十分适合发育中的儿童。“跳绳对体格有多方面的益处,例如有助骨骼系统健康、刺激生长激素分泌、完善骨质密度,日后有助预骨质疏松。亦有利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平衡,手脚协调。”

运动愈多 大脑愈发达

除了体格上的益处,运动亦可影响大脑功能,雷博士指出由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儿科组织等学会所做的研究报名,早已肯定两者有正面关系。“运动可加速血液循环,把更多氧份通过血液输送往部脑。”他指出每个人的智力商数(IQ)都不同,但不代表都可发挥至最佳状态,当大脑有足够氧份,运作、思考、学习便能达到最佳情况。

团队运动可训练合作性及激发斗心。(梁鹏威摄)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的陈瑞燕教授过去进行一个有关运动与学习的实验,她把一批小二至小五、成绩较差的学生分成实验组及控制组,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多元化动态及静态课后活动,控制组则由资深老师补习功课,实验为期20个星期、每周两天、每次半小时。活动完结后,根据学校的成绩报告,实验组学生的平均分比以往进步4分,相反,控制组则退步4分,可见运动及多元学习对学习的重要性。

除了个人成绩,运动亦有利社交技巧,雷博士表示团体运动是社会的小缩影,如在队际运动中能与队友良好的合作,换到日生常生活中亦大有机会成为领袖。“在社会学上看,有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在运动的竞技、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毅力、团体精神。”

在美国麻州春田大学主修体育及运动科学的雷雄德博士,著有《动出资优儿—利用运动为智能增值》书中,早前在新鸿基地产举办的新阅会中亦提及,运动与学习可以相辅相成,在运动中磨练出的耐力和斗志,亦可转化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受访者提供)

运动量不足影响日常生活

“根据多个研究统计,香港儿童约两成有肥胖问题,有两成为过瘦,但余下的虽然体重正常,却不代表健康。”雷博士表示当体重不达标,身体其中功能亦会受影响,例如当肌肉不足,四肢力量不够,在生常生活中便容易受伤。

雷博士经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儿童的活动动作,他发现大部份儿童的跑、跳、掷活动过程都不正确:“例如跑步,正确的跑步过程是提膝,按照速度以脚跟或脚掌著地。但很多儿童或懒、或大腿力量不够,跑动时双腿运动幅动少,很容易便跌倒。”即使不是跑步时间,有些小孩日常时拖腿走路,缺乏平衡力而跌倒,都是运动不足的影响,降至最低层面,运动是训练求生技能,预防受伤,让儿童能在安全环境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