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养】7个好习惯有助成长 应从幼稚园开始培养︱博士妈妈

撰文: 博士妈妈
出版:更新:

我一直很喜欢The 7 habit of Happy kids《培养七个好习惯》这套书,当中提及培养的好习惯,其实即使小朋友在幼稚园阶段,也可以应用到。小朋友在生活、上学及玩耍过程中,培育出的七个好习惯,对他们在成长发展有很大帮助。

(GettyImage)

(一)主动完成任务

别以为小朋友年幼,所有事情都不能完成或需依靠成年人才可以做到,家长不应为自己孩子的能力设限,最重要是鼓励他们尝试,当他们成功完成任务,所得到的满足感,便会成为他们继续主动尝试完成任务的动力。那些任务可以很简单,也可在家中进行,如鼓励小朋友自行收拾玩具又或简单抹台等。当他们习惯了自行完成,不是要事事要人服侍,从中学会不要半途而废。

(二)学习订立目标

当孩子仍是幼稚园阶段,已学会订立目标,有助训练他们的解难能力,亦能提升他们的自理能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可以订立目标学会自己绑鞋带、学习自己揸筷子食饭。在幼稚园学习时,他们也可尝试自订目标,如要成为一个好学生、又或将来要做童军帮助别人等。

(三)学习做事有先后次序

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玩乐一定是首位。但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人生不会只得玩乐,还有很多其他重要事情需处理。例如吃饭、刷牙、睡觉都有限时,我们要让孩子懂得排列事情重要的先后次序,先处理完功课或其他,才到玩耍。而且,一天24小时,耍让孩子知道不可能全日只玩乐。当小朋友在幼稚园阶段已学会懂得排列先后次序,订立个人时间表,对他们将来读书及成长均十分重要。

(GettyImage)

(四)学习考虑别人的感受

与人相处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即使是成年人,也需终身学习。家长也应著重孩子的德育,培育孩子的同理心、多从别人角度考虑、多顾及别人感受。学懂顾及别人感受的小朋友,也会较受朋辈欢迎,有更多愿意和他们做朋友。

(五)认识协同效应的重要性

一支竹易折弯,几支竹断折难这道理,幼稚园阶段小朋友也可学到。我们可透过集体游戏,让他们理解有些事情不可能一个人完成,例如玩红绿灯游戏,一个小朋友根本不能玩到,需要一群小朋友一起玩,这游戏才有趣。又如话剧表演,舞台上需要有不同人扮演不同角色,需要互相合作、迁就、协调才可完成一出话剧。当孩子在幼稚园阶段已学懂与别人合作,有助维系人际关系。当别人有需要时,会主动帮助别人,当自己有需要帮助时,别人也会愿意帮助你。

(六)注重健康及环保

培育早睡早起、少吃零食,注重自己的健康,珍惜身体,著重环保,这些对身体好、对地球好的想法,孩子年纪越小培养,对他们成长越好。

(七)学习独立及互相尊重

现时许多小朋友都有父母及四大长老,再加上工人姐姐照顾,往往自理能力及独立性较弱。当小朋友仍是幼稚园阶段,家长应让他们多点自理,不要让他们养成饭来张口的习惯。同时,我们的生活与社会息息相关,家长也应引导孩子多关心身边的事物,与朋友之间应互相尊重。

作者简介:秦蓁博士 Joyce chun

香港大学言语及听觉科学系博士,身兼言语治疗师、新加坡卓荟国际幼稚园校监、社企创办人于一身,育有两仔一女,爱钻研孩子成长,常透过小把戏训练学生及孩子,开设“博士妈妈”facebook专页,与家长分享育儿心得

作者Facebook专页:博士妈妈 Joyce Parenting

***作为父母,每逢假日或长假期,都为了谂节目而头痛,如果你有好玩及难忘的本地及外地玩乐推介,欢迎你跟我们分享,请把你想分享的内容、行程、相片及联络方法传至parenting@hk0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