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养】叫小朋友“快啲啦!” 只会换来“靠恶靠骂”才听话

撰文: 王淑君
出版:更新:

父母最期望教出“自动自觉”的小朋友,而不需要每事提点、每事催促。可是,家中“快啲啦”、“搞掂未”之声源源不绝,令爸妈都对孩子的教养感到头痛。专家提出3R的照顾方式,让父母“先说后做、等待回应、才做”。相信也有家长会忧虑:“每次都等孩子愿意才做,会不会很久也不会做?”

蒙特梭利老师Barbara

蒙特梭利老师Barbara解释为什么小朋友往往不爱跟从父母口中的“快啲啦”,她说:“试想我们正在专心做一件事,突然就被人从后抱起,我们自己会有什么感觉?就是会被吓倒。”她看到,很多父母想为小朋友脱鞋脱袜,就不理孩子在做什么,就一手抱起他们,伸手就做了。“久而久之,小朋友经常被打断正在做的事情,继而对父母要做的事感到抗拒”,孩子或会有种感觉:“爸爸、妈妈一走在我身边,准没好事发生”,又或是“每次你走来就要我立即跟你的要求做,那我认为很重要的事呢?”最后,小朋友变得懒理父母的催促,形成恶性循环,变得要父母动怒、喝骂,才令小朋友就范,损害亲子关系。

你试想想,有多少次催促孩子‘快啲啦’的时候,是不是都是自己一边在忙,一边催促他们?我们让他放下手上对自己重要的事情,来跟从我们的步伐。
(VCG图片)

教育专家Emmi Pikler提倡“3R”(Respectful, Responsive, Reciprocal),先向小朋友说要做些什么、等待回应才和小朋友去做。Barbara指即使刚出生的BB,已经可以让他们参与在他身上发生的所有事情,例如是换片、吃奶、换衣服等等。

“我们习惯希望快手完成,而不理会BB正在做什么。”而Barbara则亲眼见过一个只有几日大的BB,似是受惊地大哭,但妈妈正需要为他换衣服。只见妈妈慢慢地、温柔地对BB说想为他换衣服,但BB仍在大哭。妈妈就等待、和他说说话,等他冷静下来。待BB准备好了,妈妈才开始为他换衫,最后平静地完成。亦有7个月的宝宝需要换片时,家长请他提起双腿,等了一会,宝宝真的自行提起双脚让父母为他换片。“从小的参与,会令BB习惯与大人配合。就像和2岁多的小朋友穿裤子,他自己就会提起脚穿进去一样,他们很希望能自己参与做到。”Barbara说。

家长:会不会叫极都不去做?

Barbara明白,很多家长都遇过类似问题:“佢在玩耍的时候赖了大便,难道我也要等他愿意才换片吗?对皮肤不好!”他们大多选择“夹硬”抱起小朋友去换,而对3R的教育方式感到非常怀疑。

但当他们尝试去问小朋友,遭拒绝后再等待,让小朋友完成手上的事情,而未开始下一件事前,再和小朋友提议换片。刚开始时几次也未成功,但由于家长没有硬来,令小朋友感到父母是愿意聆听自己的想法。当亲子间的信任建立起来后,之后的每一次,当家长在合适的时机提出换片时,孩子已非常愿意配合,甚至主动提出换片的要求。

先预备好自己,再让孩子准备好出门,不用催促。(VCG图片)

家长宜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1.先预备好自己

假如要带小朋友出门,家长宜先执好要出门的东西及更衣等,时间充裕的话,自己也能较心平气和及轻松愉快去准备叫小朋友。事实上,有好多时是家长也不够时间预备,所以未叫小朋友之前自己的情绪已好急躁。应先预备好自己的心情能享受同孩子的时间再叫他,而不是一走去小朋友身边便叫“快啲啦!”

2.先提前预告、商量、陪伴

先习惯同小朋友“商量”,例如:我们还有10分钟要出门了,10分钟内你猜可以看完几多页书、玩到几多玩具?事情最好能够量化,和他一起订立终点线,而不是下令的,让小朋友也习惯自己管理时间。然后和小朋友一起执行,再出门。利用出门前的那几分钟陪他一起看书和游玩,亲子之间享受的、开心的关系也能让小朋友愿意听我们的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