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小学生观看冲突场面发恶梦 社工教5招疏导情绪
近日电视和网络平台上,也不断播放警民冲突的片段,有家长表示读小学的孩子看过片段后,晚上睡觉时发恶梦。小学生未必有足够的理解能力明白社会事件,家长担心他们的情绪未能疏导,影响日后的身心发展。社工建议,如父母发现孩子的情绪已受影响,宜先停止接收有关的资讯。
近日就《逃犯条例》的修订,社会上引起了不同意见人士的回响,早前更发生过大型的警民冲突。在资讯快速传播的香港,电视和各个网络平台上,都反复播放过冲突的片段。有家长反映,就读小学的孩子在观看画面后,感到情绪不安,甚至晚上发恶梦,担心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发展。
防止虐待儿童会署理总干事黄翠玲姑娘表示,年幼的孩子或许不明白影片上的画面,“睇到好多人打交会惊”。一旦家长发现小朋友的情绪已受到影响,建议先尝试以下5步。
第一步:停止接收相关资讯
黄姑娘指,假如小朋友出现情绪不稳、焦虑和发恶梦的情况,已代表小朋友的身体已负荷不到负面的资讯和画面,此时应该暂时停上接收相关的讯息,让小朋友和资讯隔离。“即使家长想留意事态发展,可以在亲子以外的时间,选择用电视以外的途径去接收。”她补充说。
第二步:按理解程度解释
假如小朋友主动问起事情的起因和情况,家长可按他们的年龄、理解和认知的程度,客观和解说社会的状况。小朋友亦有权利去了解事件,父母可以说“社会上有很多不同的人,大家有不同的背景、立场和意见,大家都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包括儿童也有表达自己的权利”,父母也应强调“表达意见时,应以互相尊重为基础,再用沟通和商量的方法尝试解决”。
小朋友从影片画面接收资讯,未必理解冲突的细节,理解为“他们在打架”。父母和他们讨论时,也可以提及“打架和伤害自己,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鼓励小朋友有意见时可以和父母表达和商量,父母很爱他,会尽力协助他解决疑惑。
第三步:陪伴在侧
孩子出现不安情绪和发恶梦,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因此,父母宜多花时间陪伴在侧,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明白父母会保护他、让他感到安全。
第四步:勿否定孩子情绪
当小朋友向父母表达不安时,父母不宜说:“你咁细个,呢啲唔关你事。”、“唔使不安,佢哋唔会打你。”而忽略为孩子疏导情绪。
父母应欣赏孩子勇于表达,也应静心聆听他们的不安,接纳他们拥有负面、不安的情绪。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有不安的情绪,是正常的感觉。”继而向孩子表示:“你现在是安全的,父母会陪伴你、保护你。”让孩子感到安心,舒解不安。
第五步:转移孩子视线
父母尝试以上4步后,可以试播轻柔的音乐、和孩子玩喜爱的亲子游戏,又或是和他商量一下之后的家庭活动,令他的注意力从不安的事件上暂时离开,不让不安感在心中累积。
黄姑娘建议家长需时刻留意孩子的身心变化,假如尝试实践以上5步,孩子仍处于焦虑、惊恐的情绪之中,建议寻求社工或心理专家的专业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