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孩子有兴趣谈今次事件 家长需注意情绪多角度思考

撰文: 许珞珩
出版:更新:

当教协宣布发动本周全港罢课的消息后,家长群组相继热烈讨论,小朋友应否牵涉入政治及争议性的话题当中。其实只要打开电视新闻或社交平台,也难以避免接触,到底家长应否与孩子讨论这次话题?应该要如何讨论?记者就此事向幼儿教育系导师Ms. Christy查询,她认为应取决于孩子对该话题是否感到兴趣,如孩子感到好奇,家长也无须过于担心,或避而不谈。摄影:李紫铭

家长应满足孩好奇心​

她说:“当我们大人留意一些事物,阅读新闻或报章,又或者是大人之间的交谈讨论时,其实小朋友也会去观察、留意。他们会有好奇心,如果小朋友明确地去问发生什么事或者明确地让家长知道他们好想知道社会发生什么事的话,家长不妨与孩子分享。”

她认为孩子是社会的一份子,也是未来主人翁,因此孩子有权利知道社会发生的事情。“如果小朋友本身对社会发生的事感到好奇、表现有兴趣或疑问,家长有责任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好学精神,同时籍著分享社会事件,培养孩子关心社会的态度及认识公民的权利和责任。”

保持中立与客观态度

但她提醒家长与孩子分享时要注意情绪,避免让幼儿产生不安或恐惧。“家长应以中立和客观的态度,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事件,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协助幼儿找出自己的立场,解答他们的疑问,作有意义的交流。”

避而不谈后果更大

至于如何与小朋友谈论此类话题, Ms.Christy应该取决于孩子的年纪、认知发展阶段,并要调节讨论事件的深浅或复杂的程度,以及订立分享和解释的方法。对于有些家长选择避而不谈,她认为这未必是最好的安排。“当小朋友对某事件感兴趣而想知更多,但大人却当成忌讳不许问也不谈,便可能会有反效果。因为家长是不可能制止小朋友的好奇心,甚至会减弱孩子日后关心社会的态度。加上只有家长才最清楚小朋友的性格、可以接受到的层面和最适合的倾谈方法,如果我们作为最了解小朋友的家长,也不去和小朋友倾一些他关心、感兴趣、好奇的议题,其实小朋友有机会会用其他途径去找答案,又或与同辈讨论,那时家长便不能确保孩子所获取的资讯来源与途径是否正确及中肯,更影响孩子消化和了解事情。”

选择合适的倾谈方式

Ms. Christy建议家长可按小朋友的年纪、性格、特性,再从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取材,配以实际例子来设定情境,作出比喻,让孩子代入角色,一同思考,使他们容易一点理解。她说:“可与孩子用角色扮演形式令事件更具体化,完成后再作亲子讨论,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在分享过程中需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及反应,并作适当的内容调节,加以辅导。如果有需要,可以让孩子把感受画出来。”

多观察反应不宜急进

Ms.Christy提醒家长不能操之过急,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儿童为本的精神是很重要,所以家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并以中立的态度来解释事情,让孩子学习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时训练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如家长在分享过程中发现孩子始终未能明白、甚至没有感兴趣或抗拒,家长便不必急于要求孩子去理解,待他们再大一点才再找合适的机会教导他们。”

家长应该带孩子上街吗?

最后,对于有家长带小朋友上街,Ms. Christy认为首要判断上街对孩子来说是否有意义和了解孩子的意愿。“除非孩子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否则上街意义不大。家长必须注意安全,如果地点有机会出现危险或混乱情况,孩子则尽量避免参与,如果参与也要在过程中,时常留意住孩子的身体情况及心理表现,必要时应立即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