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以回收蚝壳制成画作 透过艺术强化海洋保育感受

撰文: 陈乐希
出版:更新:

推广生态保育除了呼吁下一代要留意濒临绝种的物种,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香港有什么独有物种,携手留住本地大自然的美好。15个本地组织合作举办一个生态保育领袖计划,以配对方式令大学生与基层儿童在一对一的比例下,一同参观和了解香港海洋生态,并走访香港其中一个海洋生态热点─流浮山。大学生在过程中学习成为领袖的同时,基层儿童也有机会亲身接触自然生态,从中亦互相学习。(相片由受访者提供)

“海流不息”生态保育领袖计划是由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学系、九龙塘青年狮子会及香港蚝文化与生态协会合办,希望藉著计划在小朋友心中种植一颗生态保育的种子。当他们日后参与建设社会时,会把爱护地球及可持续发展的的概念作为重要考量。另一方面,大学生们在带领小朋友经历、学习及反思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当一个有爱心、懂得关怀的领袖。

带小朋友到实地考察 感受海洋生态环境

其中一个协办者,香港应用心理及艺术协会艺术总监阮卓瑶(Canace)表示:“小朋友一般对海洋的认知都是从书本上得到,卡通又颇为空泛,不会知道香港海洋生态环境是什么情况。计划跨领域地将小朋友的海洋观带到实地,真正地学习才会确实爱护我们一片维港。”

在二月底,一班大学生就跟基层儿童一起到海洋公园学习海洋保育知识;三月初就到流浮山生态游。从生蚝净化工场中,他们了解到生蚝在香港的历史发展和生蚝与海洋生态的关系。在海洋科学和蚝生物学博士的讲解下,他们又认识到不同的生蚝品种,最特别是以香港命名的本港独有品种香港蚝(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及后学员们就在导赏员的陪同下,一起到下白泥了解湿地在大自然生态中担任的角色。最后大家分组合作,运用已回收的生蚝壳进行艺术创作(Art-jamming)比赛。

+3

其中一位小六学员表示,可以去到蚝场亲眼看到净化系统、了解蚝的结构,还即场吃到新鲜的蚝,感到非常开心。在计划中,她认识到蚝可以过滤海水,令海水更干,明白海洋保育的重要性。本身喜爱画画的她,认为善用吃剩的蚝壳做艺术品,不浪费,是锦上添花。将来有机会的话,都会想参与本土的保育工作。

+7

转化感受为关注

计划中的艺术创作活动,让参加者第一身将大自然与其感受连结在一起,帮助表达和记录。Canace指自己和团队都是第一次用生蚝壳作为艺术媒介,这次活动可以拉近大家跟艺术的距离,“大家印象中的艺术可能只在博物馆或者画廊出现,但其实艺术在我们生活中每分每秒都存在。”

香港应用心理及艺术协会艺术总监阮卓瑶(Canace)

另外,Canace指出艺术不是追求一个成品的结果,而是追求一个过程,带动我们思考。“为什么我们会选择用蚝壳和绘画方法去完成作品,是希望透过艺术让小朋友在感受上的强化,带动他们重整对流浮山的记忆和生态上的投射。作品颜色很丰富,全部都是由小朋友的领受做出来。”她认为这种感受比知识更有效地化为下一代日后关注香港生态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