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带领孩子进行与情感相连的观察│Canace@ArtsEdge
我们一般说起艺术,大多会观赏艺术,但我们去看艺术品并不代表我们懂得艺术,就像达文西憧憬飞行,他不只是想像一个飞行仪器,而是向自然学习,剖析羽毛的结构和鸟类的肌理,才绘制出一系列具想像力的手稿。因此,生活中我们可以学习的实在太广泛,近至身边的一张椅子,抽象至空气中带有怎样的味道,观察并非技术性的学习,而是一种生活感受。(所有图片由作者提供)【编按:作者为艺术家Canace】
我们常要孩子观察、去寻根,但观察并不只是用眼睛去看,更要静观。静观是指有意识地 (Purposefully) 以一个不加批评 (Non-judgmental) 的心,把注意力 (Attention) 带回到此时当下 (Present Moment) 的自己,觉察自身 (Self-awareness) 的思想、情绪和身体反应,如实地接纳自己“当下”的所有反应。只有一步步拆解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各种形态和感受,我们才算得上真正的观察,学习到的不单止是对主题本质上的认知,更可以连结自我与环境的关系。
提起静观训练,可能家长都会联想起打坐与禅修,又不是想修行成佛,为何要修习静观,并用于教养之中?
静观有助建立创新思维
静观是始终以开放的视野和好奇心来觉察现状和自己,最终达到对自我意识的掌控和内心深处的平静。大部份静观训练都用于稳定情绪的部份,然而静观对创新思维都有相当正面的影响。这个练习过程包括将注意力和好奇心引导到当前的现实中并且与其协调,而不是空泛的想像,是一个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有意识且不受打扰的心性锻练过程。其中针对注意力的训练,是将自我意识集中到当前的状况中,而不是沉迷于过去或空想未来。
以静观培养创作力并非难事,道理有如达文西以解剖鸟儿结构去研究飞行器一样,只是我们并非以科学性的手法去批判,而是引导孩子以心性去解剖环境的结构。
带领孩子进行与情感相连的观察
透过静观,孩子可以学习把身心带回当下,例如当孩子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好奇心,我们大可以先不用google去搜索有关植物的知识,我们可以与孩子到花圃中观察,感受置身植物间的身体感觉、情绪和想法微细的起伏变化;学习平静如实地观察此时此刻,再回到植物的结构上,反思植物有哪些特质令我们会嗅到气味?哪个部份释出氧气令我们心情愉悦?这样与情感相连的观察比起看百科全书而背到植物茎叶分布的知识更具深层意义。
静观练习可分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身体扫描、静观伸展、静坐及静观步行等。如身体扫描可觉察自己的身体感觉和肌肉;静观步行则是训练自己专注在走路时对身体的觉知上,觉察身边不同的声音,觉察到人们步行的节奏。当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其实在任何时候也能进行静观练习的。
静观可无时无刻地进行
对初学者而言,静观宜在较安静的场所进行,不过静观其实有许多不同的练习办法,用在创造力和观察力的练习,只要在一个小朋友感到安全的空间进行就可以,静观可以无时无刻地进行,如行走、吃饭、洗澡等过程中,都可鼓励孩子觉察当时的对于环境的反应及行为,甚至思緖,简单地梳理自己的精神。我们走路通常只看路,忘了“看”脚, 容易忽略双腿忙于赶路的辛劳和不适以及地上的细节。静观步行,可以让我们觉察自己所踏出每一步的动作,脚底与地面的互动和感受,觉察双腿的忙碌、地上粗糙的砖块和乱草、被遗弃的一件垃圾。
小朋友静不下来也可进行静观
很多人都认为静不下来的小朋友,其实是可以进行静观训练的。在香港,已经开始有学校推行静观训练,有些课程是安排小孩与家长分成两组 ,进行静观训练,协助他们面对压力。当然小孩的课程是经过调整,时间亦会缩短一点,在家中或家庭活动中想加入静观的元素,与小朋友进行的时间,最好设计为45分钟至于1小时。当我们将观察力由近距离慢慢放远,然后慢慢放空,我们可以感受到世界上的事物不单止存在著,更能与我们对话。
对于孩子的美感培训,我们并不需要每次都拿起画笔去教导,创作来自对世界的关爱。孩子们和家长总忙于应付外来压力,往往忘记照顾自己真正的“家”──我们居住的地方。进行静观,找一个舒适的位置,坐在椅子或地上,闭上眼睛,有助于减少因为单纯的视觉所带来的干扰,用心观察自己与环境的结合。透过静观和呼吸练习,更能觉察身体各部位的状况、自己的感受和念头,练习放松自己的身体以心观察,静观提醒我们的并不单止有关自我和某物件的深层结构,更提醒著我们记得爱自己、爱环境。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