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分享亲子共读攻略:一出世便要讲故事 搣烂书勿随便责备
阅读的好处不用说,每一个人都知道,但是谈到带著宝宝看图画书、念故事书的“亲子共读”,许多爸妈就会有些疑问了──“宝宝这么小,又听不懂?”“我不知道怎么念故事书!”“我怕我讲错或是讲得不好!”我们邀请了长期专研于亲子共读的儿科医师吴淑娟分享自身面对爸妈的经验,一起将亲子共读纳入生活成为每日的习惯!
身为儿科医师又是孩子的妈咪,罗东博爱医院新生儿暨小儿加护病房主任吴淑娟的阅读绘本经验并不是当了妈之后才开始的。在还没有结婚之前,某个偶然机会之下,接触了绘本的吴淑娟医师才发现,原来有这么不一样的阅读素材,因此爱上绘本。直到后来,孩子出生了,便很自然地拿出家中随处可见的绘本来与孩子互动。对于吴淑娟医师而言,阅读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开始也没有想过亲子共读的重要性!
“尽早念故事书给宝宝听”变成医嘱
一名儿科医师,除了照护儿童的身体健康,也留意其心理发展的健全。原本在北部看诊的吴淑娟医师总会提醒爸妈可以找时间与孩子看看书、念故事书给孩子听,通常北部爸妈都能够接受此观念,甚至有些爸妈已经开始进行亲子共读了。然而,民国93年起,吴淑娟医师到了罗东圣母医院服务,同样地提起亲子共读一事,爸妈的反应却是觉得一头雾水──孩子那么小又听不懂,为何还要花时间念故事书给他听?或是担心自己故事讲得不好,怎么办?
于是,吴淑娟医师参考“展臂阅读方案(Reach Out and Read)”,在健儿门诊时提醒家长开始念故事书给宝宝听的观念,同时赠送适龄的绘本给宝宝带回去,让宝宝床边经常有绘本,可以随时和大人一起看书,也就是把“尽早念故事书给宝宝听”当作是医嘱,童书变成是处方。虽然后来因为人力与经费的限制,此计划仅进行了一年,但从中吴淑娟医师发现,许多爸妈及长辈并非不想陪孩子念绘本或不会念绘本给孩子听,只是“不知道”可以从小就陪著孩子读绘本!
亲子共读是爸妈/长辈可以做的事
现今的爸妈都希望孩子不仅长得又高又壮、学习力还要高人一等,而儿童发展关乎于孩子所处的环境及主要照顾者提供适当的刺激。而“亲子共读”就是婴幼儿照顾者可以做的事,吴淑娟医师认为以“童书”作为互动的媒介,不但可以提供充足刺激,又能从中观察孩子对于哪些事物有所反应,进一步了解孩子。
别把“阅读”和“读书”划上等号!
提及亲子共读,许多爸妈都会说:“孩子这么小,还听不懂吧!”吴淑娟医师想要反问爸妈:“平常对著孩子讲话时,你认为孩子都听得懂才会跟他讲吗?”这个答案想必是否定的,既然平时都会把眼前事物描述给孩子听,为何讲到念故事书时,爸妈就认为一定要孩子听得懂才能念给他听呢?本身有阅读习惯的爸妈都会知道同样一本书由不同人来读会有不同的反应,但多数爸妈阅读童书的经验不够,且对于孩子难免有所期望,也就是书好像一定要看得懂才行,如果看不懂,书就没有意思了。
吴淑娟医师推想原因可能是,东方家庭大多把“阅读”与“读书”划上等号,而“读书”又与“考试”有关,既然关乎于考试就要听得懂,或是花了时间就要有些收获,不过,此与亲子一同享受共读的喜悦是不一样的。不晓得爸妈是否发现孩子非常喜欢听著自己讲话?因为爸妈对著孩子讲话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他的身上。吴淑娟医师指出,既然爸妈会和宝宝讲话,不妨拿著一本有趣的图画书,看著可爱的图案,发挥著想像力诉说好玩的故事情节,这就是最简单又亲密的亲子互动。
把亲子共读纳入日常习惯之中
“这个故事我已经讲了10遍了,为什么孩子好像还是听不懂?”、“为什么我花了这么多的心思,孩子还是没办法与我享受读这本书的感觉?”有些爸妈似乎非得把书本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才善罢甘休,吴淑娟医师提醒小心这样可能反而会得到反效果!
孩子对于习惯的培养或是事物的学习,本来就得要重复练习许多次,像是每天睡前都一定要刷牙的习惯,若是爸妈强迫孩子完成,可能反而让孩子讨厌刷牙,而亲子共读也是如此,吴淑娟医师建议以轻松有趣的态度将它变成日常之中的生活习惯,而不要一昧追求孩子到底懂不懂书本的内容。
一出生就可以念故事书给宝宝听!
许多爸妈不晓得“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亲子共读?”吴淑娟医师要爸妈想一想──“何时开始对著宝宝讲话?”相信大多数爸妈在怀孕阶段就会摸著肚子与胎儿说话,不管宝宝才几周或几个月大,就会用自己的方式与他讲讲话。因此,当宝宝出生之后,就可以念故事书给他听了。
捏揉啃咬是孩子认识书本的方式
有些想与孩子共读的妈咪表示,孩子看到书只会把它拿起来用手捏来捏去、撕破揉烂,甚至是放进嘴里咬一咬,根本没有认真地阅读。吴淑娟医师提醒爸妈学龄前的孩子玩其他玩具也是同样地以捏、揉、啃、咬方式对待,更何况孩子其实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书”,对于他而言,就只是一个新的东西,因为没有接触过,就会用他的方式来认识“书”这个东西。
从读绘本更进一步认识孩子
至于翻书时常会把纸本弄破,这是因为孩子的小肌肉尚未发展成熟,以至于一不小心就会把书撕破了,并非故意要破坏。吴淑娟医师指出,从亲子共读之中,爸妈有机会可以好好地了解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发展,减少因为不了解而出现过度管教的行为,亲子之间的冲突也会变少。
吴淑娟医师建议1岁左右的孩子,本来就是活泼好玩,如果给他一般纸张厚度的童书,当然一下子就撕破了,若是提供布质或厚纸板的绘本,其“使用期限”就会较长,而且这些绘本通常还有玩具功能,像是一揉捏就会发出沙沙的声音,不只是看还可以玩。
不需要求正经百八地听故事
陪孩子一起看书时,爸妈也不需要要求孩子乖乖地坐在身旁,或许孩子正在一旁自顾自地玩著玩具,爸妈可以自己看著童书、讲出故事来,孩子可能会因为好奇而靠过来,爸妈再以手指著图画书上的图案将孩子的注意力转到童书之上。一开始可能一次只能专注1分钟,但时间会慢慢地拉长,吴淑娟医师认为陪著孩子看一本书其实并不难,只是大人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要爸妈好好地了解孩子,不只是亲子共读这一件事,对于生活常规的建立也能轻松上手。
至于童书的选择,吴淑娟医师倒不觉得几岁的孩子非得要看几岁的书,如果孩子还小,可以选择爸妈自己喜欢的童书,这样爸妈也较能以开心的方式与孩子分享,如果孩子也很喜欢,孩子就会进入状况;倘若孩子目前对这本书没有感觉,就更换其他类型的童书,反正童书不会坏,有时过一阵子,孩子又会很喜欢这本书。若大一点的孩子,则可以依孩子的兴趣来选书,例如孩子喜欢车子,就选以交通工具为主角的图画书来陪读,增加孩子喜欢看书的动机。
身处3C年代,亲子共读更加重要!
在这个充满手机、平板的3C年代,吴淑娟医师认为“亲子共读”更加重要了!现在只要孩子一吵闹,不管是看影片、玩游戏还是听音乐,大多数的爸妈都会拿出手机来安抚,难道没有3C产品,爸妈就没有办法带孩子吗?
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爸妈出门总会随身携带小玩具或几本童书,当孩子吵闹时,爸妈似乎愿意花较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转移孩子不安的情绪。到了现今3C产品随手可得之际,爸妈发现孩子很容易被3C所吸引,于是,大人就上瘾了──孩子一吵闹,3C立即双手奉上!
等孩子大了才开始阅读太慢了
吴淑娟医师曾碰过一位妈咪,她以为孩子要长大识字之后才能阅读,但若等到孩子大了才开始想要培养阅读的习惯就已经来不及了。吴淑娟医师指出,阅读较为慢速的活动,一页的图片要大人抱著孩子花时间解释:“这是狗狗!牠正在散步~”但若孩子早已习惯动态图案的3C产品,他是不可能有耐性听这些的。
孩子的学习需要透过反复地练习,以便大脑产生记忆性的连结,才能够真正地将知识记下来。吴淑娟医师指出,孩子用手指头点一下,3C产品的声光画面就从萤幕之中跳出来。刚开始,孩子好像玩得很高兴,但逐渐地就会像是反射动作一样,孩子根本没有时间思考现在看到的到底是什么东西,而沈浸于“我要赶快点进去看,就会有好玩的东西跑出来!”孩子并没有因此学习,只是被动看著这些声光效果。
放任孩子看3C没有学习效果
还有些爸妈认为3C产品具教育功能,可以让孩子学习新知识。然而,国外有许多研究指出,如果放任孩子自己看e-book,最后是无法达到学习的效果。吴淑娟医师表示,孩子的学习需要大人陪在旁边使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做互动,而这些都是得花费时间。但是,实际情况是大人自己拿著手机滑,小小孩也拿著自己的手机玩,对于孩子的儿童发展都不是个好现象。
【本文获“婴儿与母亲”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