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四首次上兴趣班 基层学生获机械奖 妈妈:栽培不一定要花钱
现今教育不再只著重语文学术成绩,小孩还要多才多艺,为了让子女多元化发展,家长们不惜大洒金钱报读各种兴趣班,好让子女不会输在起跑线,那么家境不富足的小孩难道注定要比别人跑慢一点?
育有两名儿子的妈妈Sandy,在大儿子出生一年后便成为长期病患者,家庭经济亦进入紧张状态,一家四口的生活只靠爸爸收入维持。锦囊羞涩,生活支持当然“悭得就悭”,Sandy指两个小孩一直都没有参加学校或坊间的兴趣班,直至大儿子卓希四年级时被学校推荐报读机构举办的免费Stem课程。
这是卓希第一个课外活动,及后亦因此有机会代表香港到澳大利亚参加机械设计比赛及获得奖项,Sandy感激学校和机构给予的机会,亦欣赏年纪小小的卓希已懂得体验父母的难处,“要维持生活已不容易,在困逼的环境下是否还要学这样学那样,才算栽培呢?希望他知道不是一切都能用钱买到。”
摄影:龚嘉盛
学习理解家庭困难
除了家庭经济欠佳,Sandy的身体状况亦不容许她与小孩到户外跑跑跳跳,大部份时间都只能留在家一起下厨或DIY,“有时约了周末出去玩,当天早上因身体状况而取消,他们也理解。”经济加上健康的压力,让Sandy没有心力四出寻找坊间的免费活动。为了让小孩明白父母的难处,Sandy会实际地解释家庭现况,就像切橙般把家用分成数份,让儿子明白何谓资源有限:“钱就只有这一旧,要用来满足生活基本需要,还是满足额外的享受?”
虽然不能参加兴趣班,但Sandy会想办法来取代,例如找来类似的材料,三母子在家DIY,“做发明家不一定要上课,自己用其他方法左试右试,都可等同上了相似的兴趣班,只要达到目就可以了。”
参加Stem课程后,卓希的能力逐渐被挖掘,后来亦学习多种乐器和参入学校乐团。Sandy指卓希很想学小结他,更花了一年存起零用钱买Ukulele。后来得老师愿意做担保人,向青年音乐训练基金借乐器上课。“当初知道自己不能做双职妈妈,整个生活、家庭出现大改变,当然担心没资源没能力去栽培小孩,很感谢学校和机构,让我们有这些机会。”
我们不是穷,只是不够别人富足。
快乐是一道选择题
每当Sandy说到过往的辛酸时,都不自觉地压低地声音,避免卓希和弟弟听到难堪的过去,但妈妈的牺牲和难过,相信他们亦会感受到。Sandy形容卓希是个理性的小孩,虽然偶然会跟同学比较、对奢侈有所渴望,但在妈妈的解释下总会释怀:“跟别人比较会开心一点,还是满足自己会开心一点?这是一道选择题,如果他认为跟别人比较后会开心一点,他可以选择继续。他有差点用钱也买不回阿妈条命的经历,所以很明白不是所有都能用钱解决。”卓希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在Sandy心思和耐性栽培下,他是一个乐在当下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