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School】天主教总堂区学校走“国际化”教学生为自己选择

撰文: 陈乐希
出版:更新:

十年前,中西区资助小学天主教总堂区学校全校只剩下9班,面临杀校边缘。到近年,其“国际化”课程和教学模式成为口碑,吸纳了38个国籍的学生,自行分配阶段平均每三名学生争一个位。成为受家长欢迎的“免费国际学校”,校长宗蔼雯指全赖学校领导层愿意跳出框框,杀出一条新路。同时,开放式的学习让学生学懂如何为自己选择,明白学习的目的和得著,是其中一个令学校成为“Happy School”的重要因素。摄录:陈钰麟 李贤华剪接:李贤华

学校转型成功,宗校长指是学校领导层寻找新方向时“think out of the box”。当时校方得知港铁开始计划港岛线西延,意味中西区会有所重整;他们又观察到中西区本身有很多外籍人士居住,期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在香港落地生根。在两年间走访了不同直资和国际学校,汲取推行国际化课堂教学的经验后,学校就决定于2011/2012年度开展“国际化”教学课程,以“Nurture the student as global citizens”(培育世界人才)为宗旨。

丰富的国籍组合 助学生放眼世界

还未转新课程之前,学校每级都有两三个外籍学生,至今学校已有来自38个国家的学生,华裔及外籍学生比例接近一半一半,名符其实是家长口中的“国际学校”。但学校不会只重视英文,分班时无论中文英文都有第一和第二语言的课程,而中文会以广东话及普通话教授。

宗校长指,学校的国际化课程其中一个重要元素是世界观,虽然香港是国际大都会,但始终是个小地方,希望学生们的眼界可以更广阔。其中学生的国籍组合配上主题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放眼世界。“例如一年班讲食物,很多教科书只会提及香港的早餐,但由于我们本身的学生组合已经是国际化,所以同学都能分享到不同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会吃什么东西。”另外学校亦会多跟非牟利组织合作,因为它们专门帮助地区上有需要的人,学生可以从食物、文化、需要,慢慢将视野延伸开去,接受不同的文化,愿意帮助世界上有不同需要的人。

不死记硬背 从体验中学习

除了学生的组合国际化,学校的教学思维亦有国际学校的倾向,鼓励学生从体验中学习。今年学校的文学周以《西游记》和《射雕英雄传》为主题,从郭靖的侠义精神连系到社会的正义之士努力解决社区问题,帮助有需要人士。其中五年级的学生特别透过Design Thinking,代入中国文学角色去学习、体验。在其中一个环节,学生们化身成郭靖,到街上访问途人对解决社区问题有何意见,例如空气污染、交通挤塞问题等。当学生整理好一些解决方法后,他们会用戏剧形式,以“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等绝招演绎出来。另外,他们又可以写信给区议员发表意见,明白自己将来有机会成为“inflencer”,可以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表达自己,影响身边的人。

而低年级也会透过戏剧教育,用身体感受《西游记》。学校邀请了一位猴拳师傅带领学生模仿猴子不同的动作,体验孙悟空的灵活醒目;同时认识人们如何将动物的动作化为一项武术,甚至乎是艺术。无论是Design Thinking还是戏剧教育,学生都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从中理解、分析、应用、再创造,整合出属于自己的知识。

与别不同的“教育观”

曾经在传统学校任教,宗校长指香港教育界很多时将重心放在“教”知识和技巧的部分,但其实最重要是“育”。知识和技巧并非不重要,但宗校长想大家反思其最终目标是什么,“要考好试、取A升到band1学校,入到名校这样就是一个目标?”她强调知识和技巧将来20年或者10年之后,老师都不用多教,但透过教学活动塑造出学生的个性、态度、价值观,可帮助他准备面对将来的社会。

天主教总堂区学校校长宗蔼雯

让学生学习为自己选择 从中得到Happy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宗校长认为学生要懂得为自己的将来作出选择。“Schedule of the day”就是其中一个对应措施。每天老师都会把整个教学流程写出来,让学生知道自己将会在课堂上学到什么,然后老师逐步带领学生学习,最后学生可以选择参与巩固学习及延伸活动。透过日常生活和课堂学习,宗校长希望让学生更认识自己,作出一些对自己有益的选择。

问到如何令学生愉快学习,宗校长指“Schedule of the day”也有帮助。当学生明白老师每个教学内容背后的原因,对老师有信任、安全感,学习的气氛自然变得正面积极。“当你有成功感,知道自己有得著,自然会开心。而不是因为考到A就开心,或者因为少做一些功课可以去玩就叫开心。”学生知道自己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的价值后,就会好好发挥自己。

+2

放远目光寻新路 免于困在死局

学校转型成功,未来仍会有增加课堂对话量和学生自主性的新目标。宗校长坦言,现时很多家长会因为香港的制度或者生活,就困住了自己的想法,认为没有出路,必须要跟随大队才可以继续生存。“究竟我们看到香港的问题是否一定不能解决呢?不是,香港就是一个很有弹性、有机会的一个地方。当我们有更宏观的眼界,留意到世界各地不同的人是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便会明白其实我们香港人都可以有选择,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