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优教育】别让上一代的育儿问题转移到孩子身上

撰文: 育儿教室
出版:更新:

“不知怎的我就无名火起,像鬼上身般,向他骂了一堆尖酸刻薄的说话。”Sam妈妈一脸悔意地说著每次督促Sam做功课时的情况。“即使知道是刻薄的说话,但情绪一来,还是很难控制。”我尝试说出她内心的感受。【编按:作者为香港心理学会注册辅导心理学家邓军乐 (Kelvin)】

VCG图片

“对!只要发现到他的功课有丝毫不整齐或错漏,我就按捺不住怒火。我会不断擦掉他写的字,要他重新再做,直至完美为止。”她面露疑惑,似在透露自己亦对自己的愤怒摸不著头脑。

“所以,每次令你‘无名火起、像鬼上身般’的,都是因为他做的功课有瑕疵。似乎能否做到完美,对你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尝试引导她探讨“完美”对她的意义。

“当然重要。做任何事也好,都绝对要一丝不苟。这种态度本应从小培养。”她说得振振有词。

“嗯。做任何事都绝对要一丝不苟,不容许有错漏。妈妈你不妨想一想,这个想法从何而来?”我问。

Sam妈妈思考了好一阵子。最后,她以不太肯定的语气回答:“我好像从小已有这个想法。”

各位爸爸妈妈,你们又曾否经历过这种因按捺不住自己的怒火而说出伤害了孩子自尊心的说话、就如“鬼上身”般的情况?

VCG图片

其实,精神分析学家为这种“鬼上身”的现象给予了一个有趣的名字 – “Ghost in the nursery” (中译“育儿室的幽灵”)。父母的愤怒情绪特别容易被孩子的某个行为激发,其中一个原因,大有可能是孩子的某个行为触碰到了父母心灵上的痛处。孩子的表现唤起了父母埋藏在潜意识的痛苦、委屈、恐惧、愤怒甚或是羞耻的儿时记忆。当这些不堪回首并带有强烈情绪的记忆再次一涌而至,便会左右父母的行为,让悲剧在下一代重演。

以Sam妈妈为例,经多番倾谈下,发现了她之所以难以控制自己对孩子“有错漏”、“不完美”的怒火,是源于童年时,自己亦曾是在父母的完美主义下成长的受害者。每当她把字写歪了一点、英文字母笔划未有完全紧贴格线,甚至只是在写同一个字时用了两次橡皮擦,她的爸妈便会使劲地用铁尺拍打她的手掌。对Sam妈妈来说,小时候每次做功课,都是一件苦事。

她回忆道:“当时的我,不论用多大的努力去做功课,只会换来两行泪水及一双肿肿的‘红掌’。那是一段很痛苦的回忆。”

VCG图片

据 Fraiberg、Adelson及Shapiro (1975) 所说,若父母未能“消化”童年时的创伤记忆,心理上的自我保卫机制便会启动,把这些心灵痛楚隔离、压抑。这些痛楚本来已经不再被看见、听见、感觉得到,一旦孩子的行为重新唤起了父母这些已埋藏的痛楚,父母的心理上便会承受一定程度的威胁和不安感。为了抗衡这种痛楚,父母便会潜意识地与自己的父母产生认同作用,不自觉的对孩子做出当年父母对自己做出的行为。因而,旧有的教育模式会被套用到下一代,让上一代的悲剧重演。情况就如幽灵从一个人身上转而附上了另一人身上般。

因此,父母在学习如何调节自己对孩子的愤怒情绪前,不妨先了解一下触怒自己的源头是甚么。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孩子的哪一个行为最容易触动到我们的负面情绪?当这个行为出现后,我们是如何应对及教育孩子的?而这种教育方法又是从哪“学习”而来?与自己的童年经历又有何关系?

VCG图片

觉察到自己的儿时回忆及伴随而来的情绪再次涌上心头时,我们不用刻意回避,反而可以认真感受一下这种情绪、拥抱一下这个被埋藏而久的你,然后尝试用宽恕及包容的心释放自己,继而释放孩子。

最后,请轻轻的问自己一句:“我愿意好好保护孩子,免孩子重复承受我儿时的那段痛苦经历吗?”

*以上故事人物纯属笔者据资优教育及心理辅导经验而创作出来的虚构个案。

参考文献

Fraiberg, S., Adelson, E., Shapiro, V. (1975). Ghosts in the nursery. A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to the problems of impaired infant-moth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14(3), 387-421.

作者简介

邓军乐 (Kelvin)

香港心理学会注册辅导心理学家,现于香港科技大学资优教育发展中心从事资优生心理辅导及家长教育。他积极提倡品格及情绪教育,并深信千里马,也要依靠伯乐的知人识才,方能举蹄奔驰,发挥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