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因“家丑不出外传” 最长五年后才求助

撰文: 陈乐希
出版:更新:

根据社会福利署虐待配偶纪录,香港每年约有3000宗新增举报个案,情况值得关注。香港家庭福利会(家福会)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合作进行“伴侣暴力研究调查”,结果发现九成受访妇女曾遭受虐待,大部分更为保护自己而使用暴力,成为施虐者。她们即使面对家暴,最终因为子女的缘故而没有离开施虐者。摄影:陈乐希

家福会于去年6月至12月向约290名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当中有284名受访者指出曾遭受到一种或以上的虐待:98%经历精神虐待、63%遭受身体暴力,遭受性要胁和身体受伤的分别都有35%。

受虐妇女因子女选择回家

即使受虐,有接近六成受访者没有因家暴离家。而离家的妇女中,大部分选择暂住亲友家中,或入住妇女庇护中心。最后她们主要因为“不想离开子女”和“照顾子女”而选择回家。

与施虐者同住的妇女中,九成会继续遭受精神虐待。但即使离开了施虐者,也不代表可以脱离暴力,约五成会继续遭受精神虐待。受虐后她们也曾对伴侣使用暴力(平均约六成),反映与施虐者同住的妇女面对的危机相对较大,可能为了自卫而使用暴力,结果同时成为受虐者和施虐者的双重身份。

五年后才有勇气求助

因“家丑不出外传”的想法,大部分受虐者拖延了较长时间才能鼓起勇气求助。在第一次暴力事件发生后,平均须于2.1年及2.7年后才会向兄弟姊妹/亲戚及父母透露情况及求助;平均5年后才找专业人士如社工、警察等求助。家福会服务总监(家庭服务)陈月华指,“顾全子女安全”、“维持家庭完整”、“误以为施虐者会改过自新”以及“被虐待至不敢反抗”也是受虐者延迟求助的原因。

其中一位受虐个案Emily(化名),育有三名子女,跟丈夫结婚19年来一直受到精神虐待。丈夫因她先后生下两名女儿而非儿子,虐待程度不断升级,无论做什么都会责骂她。尽管最后生下了儿子,丈夫也怀疑儿子非亲生。长期受虐待令Emily自我形象极度低落,出外都不敢擡起头;出外时间也会受丈夫限制,如果丈夫回家看不到她就会大骂。

除了虐待她,丈夫也曾暴力对待女儿。Emily想帮补家计出外工作时,丈夫以她出外“勾佬”为由赶她离家。Emily不想家丑外传,一直哑忍,直至女儿学校老师察觉异样,才得到社工帮助。如今在新社区新圈子重获新生,她表示感到满足和开心。

自2012年开始,家福会的“心莲心、齐踏暴”计划协助受虐妇女及其子女解决身心问题。妇女透过个案及小组服务,疏导长期抑压的情绪,增强处理与施虐者冲突的能力、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学习爱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