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也开学】分担杂务、准备教材 家长义工队助老师专心教学

撰文: 李欣愉
出版:更新:

6岁的小小人儿从熟悉的幼稚园转到小学学习,因不熟悉新环境而焦虑和不安是常事,同样地,爸妈们也会担心小孩能否适应新环境,巴不得能跟小孩一起上课。浸信会沙田围吕明才小学(下称沙吕)为了协助小一新生适应新环境和拉近家校距离,每年开学都会邀请小一新生家长到学校参加爱心义工队,每天跟小孩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为期一个月。当学生在课室学习时,爸妈们便在视艺室协助老师完成杂务,又或到其他班协助老师。妈妈Cathy已是第三次参加,她表示这义工队对老师、家长还是学生,都有正面效益。摄影:邓倩萤、李欣愉

校长薛凤鸣表示当她在八年前上任时,小一爱心家长服务队已运作了了近十年,目的旨在发挥家校合作精神,亦期望能分担老师的行政工作,省下时间专注协助小一生尽快适应新生活,包括教小孩上洗手间、如果交收功课、选班长、定班规、定年度目标等等。“小孩进入新环境时需要较多的支援,而老师除了教学还有大量杂务,因而需要人手协助小孩过渡到新环境。”那么,到底爸妈要做些甚么呢?家长们实际上又怎样帮助老师呢?记者带著满脑的疑惑,在开学初期走进沙吕一看究竟。

近三十位家长在视艺室一起做杂务。义工计划为期一个月,有家长每日都参加,部份要上班的爸妈则在开学初期抽空服务数天,交换联络方法后再互相交换情报。
这一大叠生字如由老师独力完成,便要花上大量时间,最后还有多少能提放在教学和照顾学生?

记者原以为家长会和小孩一起上课,原来大部份时间爸妈们都会留在视艺室,按老师的指示完成各种杂务,待老师有需要时才到课室帮忙。而家长们需要协助的杂务包括做壁报、剪教材、过胶、制作每月生日之星等等。长桌上摆放了一堆堆的课本和笔记,近30位家长一边聊天一边剪剪贴贴,有家长笑说大家都变回工厂妹,甚至比上班更认真。

不要以为准备教材是一件很轻松的工作,其中一项是制作英文单词卡,家长需要把一大张印好的彩纸成小卡纸,再逐一过胶和分类。每个学生都获派一套26个字母的生字卡,数数手指,如每班有30个学生,单是剪和过胶两个工序便多达1,560次,占用大量时间,但在多位家长流水式作业下,大约一、两个小时便能完成,效率大大提高之余,家长亦感受到老师背后扩大的工作量。

+14
Cathy(中)指参加服务队也是一次很好的身教:“单用嘴说的效果不大,但当小孩看到我们亲力亲为,即使也抽时间来做义工,日后亦会愿意花时帮助别人。我的大儿子初时也不明白,但现在亦会主动参加校外的义工服务,也乐意做大姐姐照顾低年级同学。”

Cathy表示参加义工服务后,才深深感受到现今老师的职责和学生的所面对都与自己的上学经验大大不同:“我们看到的很多只是表面一层,当亲手做过,才感受到现在的老师真的很忙,没有事情是不需要付出的,即使有家长来做义工,老师亦要为我们预备好工具、材料,我们实际要做的工夫其实都简单得多。”

小息钟声响了,走廊传来嘻嘻哈哈的笑声,当有学生走到视艺室“偷看”时,都会被鼓励去别处逛逛,或跟朋友联谊。而很多家长会继续留在视艺室,不会找自己的小孩聊天,艰道爸妈们都不好奇小孩正在做甚么吗?“好奇呀!很想知道他正在做甚么!很想很想!”有家长这样说。

这位妈妈以弯腰疾走的方法经过自己的小孩的课室,避免被小孩发现而分散他的注意力。
妈妈May表示6虽然一个月时间不算长,但能陪伴孩子走一小段路,也能消减焦虑感,而且亦能增加亲子话题。

在开学前,沙吕已召开了一次家长会,介绍爱心家长服务队的工作内容,当时薛校长特别提醒家长应与自己的小孩保持距离,甚至上厕也要绕路走,不要经过小孩的课室,也不要给小孩送零食,或给予特别照顾。的确,当小孩身处陌生环境时,自然会特别想念爸妈,如果小孩知道父母就在不远处,自然会神不守舍,无心上课。

第二次参加服务队Gloria的表示大儿子天生胆小,当时以为一同上学能协助他适应新环境,谁知最后弄巧反拙:“他知道我来做义工,便经常值故上厕所,然后在我所在的地方偷看,甚至进来缠著我,要花好一点时才能送回课室,后来更在班房哭,甚至不愿上课。”Gloria指儿子都把精神放在自己身上,没时间去探索校园或认识同学,影响到社交和学习情绪,“大约两星期后,校长便劝我暂停参加义工服务,让儿子能把专注力放回校园生活。”

薛校长表示所有的提醒都并非想为难家长,而是希望家长明白自己的目标和身份,避免剥削学生学习和体会的机会:“学校和家长都一样疼锡小孩,而义工服务可让爸妈更贴近小孩校园生活,了解过后,老师和家长便能互相信任,日后更能互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