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园驻校社工可及早识别及介入 社工:幼儿未识表达要我哋去发现

撰文: 黄慧雯
出版:更新:

还有不到两星期就开学,经过漫长的暑假小朋友难免会抗拒上学,特别是刚开始上幼儿园N班或幼稚园K1的小朋友来说,第一次要离开父母,面对新环境,或会因此出现焦虑及不安,幼儿未必能透过语言去表达,要了解儿童的状况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儿童沟通技巧。除了老师,驻校社工在校内就担当起重要的角色,透过专业辅导工作协助儿童明白自己及表达自己,“小朋友讲唔到,好多时都要我哋去发现佢。”香港小童群益会驻校社工李少媚(Amy)说。幼稚园过去未获政府资助配置社工服务,只靠办学团体自资聘请社工或由教师跟进,无论在人手或专业能力上都遇到困难。摄影:吴钟坤

政府计划将透过奖券基金拨款5.4亿港元,推行为期三年的“幼稚园社工服务先导计划”,为全港7百多间资助幼儿中心、幼稚园等共15万名学前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社工服务,计划最初构思是以一名社工对600个学童的比例,但经咨询过后就调整至每队8人社工团队服务约3200名学童,即一名社工对400个学童。

香港小童群益会驻校社工李少媚指,该会自2004年起已自资为旗下幼稚园招聘驻校社工。

预防工作更重要

旗下合共有4间幼稚园的香港小童群益会,早在2004年起分别由不同基金资助或幼稚园自资聘请驻校社工,由一位社工轮流负责两间幼稚园,现时注校社工人手比例是1:400,每间学校只有0.25的社工人手。Amy现职乐致幼儿园暨幼稚园湾仔及将军澳分校,她指当局一直未有正视幼稚园驻校社工的问题,更难以做到一校一社工,她指在幼稚园设驻校社工,可做到更多预防工作,及能即时介入。

“现时在小学、中学也有驻校社工,而在幼稚园却未有这个服务,幼儿不懂表达及求助,要我们去发现他们的问题,校内驻校社工和孩子已建立互信的关系,当发现问题时就更容易了解儿童的情况。”Amy说。

自早前多宗虐儿事件后,才唤起外界关注及正视幼稚园驻校社工服务的需要,Amy指其实虐儿个案一直存在学前教育的幼儿,社署公布2016的本港虐儿个案达800多宗,当中有约3成在6岁以下。“6岁以下的正正是就读幼稚园的儿童,只是事态未发展至严重的地步,所以政府也未有正视问题。”

Amy指幼稚园驻校社工的工作最重要是及早支援及介入,透过驻校服务与儿童建立互信关系,在校内进行预防性工作,当发现问题时可借助儿童喜欢的媒介,例如游戏、角色扮演等,以了解儿童的情况,同时能为儿童及家庭提供适当的情绪支缓服务。

+13

幼儿从日常课堂互动 认识什么是情绪

幼稚园驻校社工的工作除了介入及处理个别幼儿的问题外,平日也会在课堂上进行不同的教育工作。“其实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面对的情绪问题也不同,例如N班会是分离焦虑、家长及儿童的入学适应问题;K1至K2主要学习表达情绪,而K3则是预备适应小一生活,我们会在课堂上会透过游戏、绘本等带出讯息,从互动中让他们学习表达及纾发情绪。”

至于在家长工作方面,Amy指她一周会有约两至三天在上学时间与家长交谈,当家长有疑难时也会主动与她倾谈,学校也会为家长提供小组、讲座等,提升家长的敏感度及提醒留意管教行为,希望从家、校多方面保护儿童。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