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贴士】儿童脚尖行路买鞋难 成因或与大脑发展、自闭症有关
BB学习行路时,不时因为好奇心,想拿高处的物品而踮起脚尖走路,举止可爱。不过,父母要留意小朋友走路的姿势是否长期维持脚尖先落地,注册物理治疗师指,孩子习惯以脚尖行路的成因或者与大脑、神经发育、自闭症有关,而且长期习惯错误的走路姿势,脚型更可能形成“鸭仔脚”,不只买鞋困难,更可能要接受治疗,如“拉长”脚跟。摄影:朱润富
BB用脚尖行路好可爱?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助理教授边慧敏博士指,BB刚开始学习行路时,会尝试扶着梳化、台边步行,短时间以脚尖走路属正常现象。“BB有好奇心嘛,佢想拎高啲嘅嘢,咪会用脚尖行,令自己高啲。”她说,不过假如习惯持续,甚至到小学仍以“脚尖先落地”的方式来走路,便有需要向专业人士求诊。
原因或与大脑、肌肉发展有关
“大部分小朋友用脚尖行路系成因不明,但少部分有可能与大脑痉挛、肌肉萎缩和自闭症有关,所以家长宜先带小朋友做专业检查,确定系咩原因,对症下药。”边博士说:“而家长亦不宜过早教小朋友行路,佢哋双脚未发育好、身体未平衡到就扶住腋下畀佢学行,又或者放BB坐学行车,对佢哋学行都有坏影响。”她强调,BB坐学行车并不能学会行路,而且他们只需用脚尖轻拨地面,便能使学行车移动,减少脚跟的刺激和活动,“外国亦有资料显示,好多意外系由学行车引起,例如撞到餐台令热咖啡照头淋,好危险!”
脚跟变短 长期变“鸭仔脚”
边博士说,以她的临床经验,看过较严重的个案是一位约8岁的男生,长期以脚尖行路,“好似着住高踭鞋咁行”,结果脚尖的肌肉及骨骼过份发达,而长期没有“落地”和著力的脚跟却因而变短、变小,脚掌形状变成“前阔后窄”的“鸭仔脚”。其母大呻市面根本找不到合适的鞋子,而男孩亦要拉筋、打石膏等进行治疗,把脚跟“拉长”。
儿童长期以脚尖行路,如若置之不理,长大后会引起膝盖关节或腰部疼痛,而且习惯持续的时间愈长,便需要更长的时间治疗和纠正。
责骂无用 建议学溜冰、行直线
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姿势和行为,都会以提醒或责骂来希望孩子牢记于心,从而改善。不过,边博士说:“行路系一个唔需要大脑思考嘅行为,闹佢而佢记得嘅时候咪放返脚踭落地,其余时间都系会用返脚尖行。”
当幼儿学习行路时,家长忌操之过急,“每人都有不同嘅发展速度,小朋友肌肉同平衡发展成熟,就会开始识扶住物品站立同慢慢学行,唔需要同其他人比较,亦唔需要专登教佢”。惟她提醒家长要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供小孩子学习,例如有充足的空间让孩子爬行,亦有梳化等稳健的物品让孩子抓扶走路。
她亦建议家长可以让小朋友参与溜冰、滚轴溜冰或踏单车等运动,可以运用全部脚掌的部分,锻炼脚跟的肌肉,回复脚跟先着地的正确步行姿势。而在家中,家长也可以教孩子以脚跟贴脚尖的姿势,行走直线,帮助训练小朋友用脚跟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