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桌游学中英数、培养逻辑思维 妈妈:计得快不代表数学好
十只手指头各有长短,小孩在学习上有擅长和笨拙的领域亦属自然。当某一科目、课题表现较为逊色,很多家长或会选择提供更多补充练习,希望以操练的方式让小孩巩记,而Kay妈妈认为通过操练获得的只是短期成效:“如不断做练习,小孩便会认得一个题型,日后看到同类型的算式便会反射性的计数,但我希望女儿能灵活变通。”Kay在女儿一年级时,开始就她的需要和能力自制小游戏辅助温习,认识桌游后,便利用手边或市面上买到的现成桌游为女儿量身定做教材,让女儿边玩边背乘数表、学除法、认写中文、温习背默、学英语动词变化等等。介绍过各款游戏后,记者问Kay女儿的成绩增长了多少,期待以最直接、实际的理据去看这一套方法是否奏法、能让女儿的成绩有提升,但Kay却一直不愿意透露实际分数或排名:“我眼中的‘进步’并非取决于分数高低,如她的理解能力有进步、计数时懂得变通,便已足够。”摄影:龚嘉盛
Kay指女儿是细B,学习程度比一般适龄学童已稍为落后,而一年级的学习内容亦完全超出女儿的能力所及范围:“以中文为例,一年级学生认识的字其实不多,但测验考试已经要做阅读理解,而且占总分四成。我知道她懂的字不多,这部份当然会较低分。但以当时的年纪来说,她应该要识的字都认得,我便接受。”
除了认中英文单字,Kay亦利用桌游道具自创了很多数学游戏,例如在“快手叠杯”的七彩杯子贴上数字,再透过叠杯来学习十合法——例如8+6,可以先把6分拆成2和4,再先把2和8组合、建立数字为10的基底,再把余下的4放上顶,算式便会变成10+4,比8+6更易计算。当小孩透过分解和叠杯的过程,熟习把较小的数字分解,日后不需杯子作道具,只看到文字算式也能快速计算。
“我看到很多小孩背乘数表时只懂得顺序背诵,例如从2乘1等于2、2乘2等于4……2乘9等于18,这样是没问题的,但如抽问他2乘5等于多少,他便答不出来,要从1再背起才记得。”Kay认为死记硬背的方法会让小孩变得死板、缺乏逆向思维,因此她喜欢把算式或答案逐一写在卡纸,混合后随机抽出一张,让女儿立刻计出答案或回想算式,例如看到18,要知道除了有2乘9,还有3乘6。
在一年级时,Kay以为桌游只是大富翁和啤牌,至二年级才知道有桌游和专卖店,也有很多策略性游戏,参加青协荃湾青年空间举行的桌游活动后亦得到不少启发,因此爱上自制桌游,并把知识渗进其中,“有些桌游指适合八至九岁,但二年级的女儿也能玩,脑筋亦会变得灵活。因为玩得多,她在三年级时数感有很大的进步。”
“如不断做练习,小孩便会认得一个题型,日后看到同类型的算式便会反射性的计数,但不代表数学好。数学除了计数,背后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亦很重要。”Kay把一纸练习变成立体生动的小游戏,希望从中培养女儿的数感,让她不要害怕数学。
Kay原本在银行工作,她指自己喜欢创意,工作时不爱随波逐流,喜欢自创一套。例如当转到一个新岗位,很多人为求不犯错,都会跟从上一手的做法,或照办煮碗的跟随身边同事办事,但Kay却喜欢摸熟背后的运作原理,再把当中繁复又累赘的程度删走,节省工作步骤,让事情事半功倍:“当然会招人话柄,自己要清楚所做的是否正确和奏效,如是,便要坚持。”
温习做事都不应死板繁复
这一套想法亦应用在女儿身上,希望她能从小学会灵活变通。Kay指自己也曾当过学生,也试过死记硬背,但应付考试后便通通忘光,因而不希望女儿一样。“在一年级时已决定不让她公式化地学习,希望她能变通,长大后踏入社会也有思考能力,这想法一直推动至现在。”
虽然喜爱轻松学习,但Kay却为女儿选择了一间较传统的小学,每个学年有两测两考,“我很了解自己的小孩,知道她需要一点约束,定期的测验和考试正好能督促她学习。”亦正因为学校风气较传统,Kay的学习方式在家长群中顿成了“非主流”,让她感到迷茫:“运用桌游学习这三年中当然有压力和不开心,因周边家长的教育方法皆与自己不同,虽然我对自己有信心,但没有前例参考,因而看不透这方法用在女儿身上是否奏效,信心和胆怯是一半半的。”
Kay回忆在一年级时她所受的打击特别大,但仍一直坚持自己的理念。到了三年级,看到女儿曾经较逊色的数学科拿到100分,不用再督促她温习背默,上学亦越来越开心,便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可行的。“分数并非代表一切,小孩的学习能力是否有提升才是最重要,例如一年级时,同一条应用题我要解释5次,现在只需讲解一次便能明白,反映女儿的理解能力有改善,又或计数时不再那么吃力,亦反映她现在计数快了。”
近年Kay开始在香港青年协会家长全动网在荃葵青区的分区办事处荃湾青年空间分享自己的桌游教学方法,希望让更多家长知道,学习除了操练,还有其他选择。在这“另类学习”路上,Kay和女儿也一同努力,女儿努力学习新知识,Kay则努力坚持自己的想法,正如她坚持不直接告诉我女儿的成绩和排名,不希望我单纯以一个分数来判断她和女儿。“曾有家长建议我让女儿多做工作纸,做练习不是不好,只是大家的喜好和风格不同。每个小孩的能力不一,家长们都各自有一套教育理念,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