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EA效应:让小孩参与的重要性│Sci Papa

撰文: 陈乐希
出版:更新:

此文绝非广告!那么为何要提及IKEA呢?“宜家”不是家具店吗?为何又会跟照顾小朋友有关呢?笔者绝对不是想讨论买宜家家私对小孩成长的影响,而是想说说一个大人跟小孩都会有的心理现象⋯⋯【编按:作者为Sci Papa】

事缘2012年,有个哈佛商学院及杜克大学的共同研究,用了拼砌宜家家私的其中一种产品来做实验,证实了人真的会比较喜欢自己有份制作的东西,更觉得自己制作的东西价值更高!因为这种心理现象,负责这项研究的哈佛大学教授Professor Michael Norton就将它命名为“宜家效应”——这是人的认知偏误(Cognition Bias) 的其中一种——俗称“自满”。

(VCG图片)

笔者相信很多人都感受过,自制的东西就算多简单,总会觉得充满艺术气质,与别不同。但是小朋友脑部已发展出这个想法了吗?

一个2018的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发现,4-5岁小朋友还在发展中,但5-6岁的小朋友就已经发展出“宜家效应”这个认知偏误;他们对自己创造的东西都会特别偏爱。就算只是参与制作过程,甚至只是画了一幅图在物件上,对他们来说物件立刻升价十倍!

同一个研究都发现,无论他们是参与整个创造过程,还是只参与创造过程中的某一部份,最后制成品是否属于自己都不重要,它在小朋友心中的价值仍然是高的。

所以,笔者在安全的情况下都尽量不会阻止女儿想参与一些活动,还希望透过让她参与家庭中的事而令她对屋企更有归属感,更可能令她明白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透过辛劳了解物件或事情的价值。

不过,“宜家效应”不一定每次都奏效,一个荷兰研究发现,叫小朋友把蔬菜装饰然后进食,没有令他们更喜欢制成品或者更喜欢吃蔬菜。提出“宜家效应”的Professor Norton就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如果小朋友根本不喜欢自己的制成品——例如根本不喜欢蔬菜,那么“宜家效应”就不会出现!

换句话说,小朋友是否真有兴趣参与一件事最为关键;要是小朋友是被迫参与,他就可能会讨厌制成品——变成“宜家反效应”!

参考资料:https://dash.harvard.edu/bitstream/handle/1/12136084/nortonmochonarielythirdround%5B1%5D.pdf?sequence=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0027717302743?via%3Dihub#b0145https://www.emeraldinsight.com/doi/full/10.1108/BFJ-09-2016-0443

Sci Papa (专页:Scientific Papa

喜欢科学,但更喜欢老婆跟女儿。觉得科研跟“凑女”都是要有极度的耐性,不怕失败,还要懂得自我反思后用不同方法再尝试!将育儿及科学融合,期望伴著女儿走一条快乐的成长路。

《香港01》App,浏览更多亲子资讯,立即下载: 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