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派位】抽奖,真系会唔想中奖?!│Sci Papa
笔者这几天看到不少有关小学“大抽奖”的报导,正正是有人欢喜有人愁——特别的例子,更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相信不少人亦疑问,真的吗?“𠮶个阿妈竟然为咗个仔读名校搬屋,仲要派咗最后志愿间学校?!”“使唔使呀,坐游艇庆祝派到第一志愿?唔通以为自己中咗8千万六合彩头奖?!”笔者深信,父母在放榜那刻的开心与伤痛,也许真的是发自内心,并非演戏。面对自己完全控制不了的大抽奖,想中奖是人之常情,“开估”刹那控制不了情绪,实在不奇怪。笔者亦相信,不少对现有抽签机制既憎恨又害怕的父母,实是迫不得已要参与这场游戏。【编按:作者为Sci Papa】
生咗小朋友要唔玩这个游戏,其实不容易。
带子女移民外国?钱不够多、学历不够高、没有亲戚住在外国,要做到难度十分高。读私校或直资?钱不够多、小朋友面试表现不够好、自己人脉不够广,要做到十分难。不上学自己教?钱不够要上班、教小孩没耐性、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让小孩过群体生活,亦令家长举步艰难。思前想后,不喜欢赌博又运气长期谷底的人,结果还是要填表,把小孩的号码像六合彩的搅珠球一样,放到搅珠机里,期望能被搅珠机早早吐出来。
好多人认为父母应该放开一点,好学校差学校都可以出到状元,或甚是没成为状元的退校生创业至富的例子亦比比皆是;但见工面试想去好公司、打机想打低大佬或抽到最稀有的宝物、买六合彩想赢到头三奖,都正常不过,失败了会失望亦不是出奇事吧!何况是自己的小孩,被随机派往一间小学,真的很难没期望⋯⋯
当然升小只是小孩成长的其中一个里程碑,父母亦都必需要学会放低,不能令自己及小孩过份忧虑,或有过大的压力。但,对于比较紧张的父母,在放榜后有过激的情绪表达,被标签成怪兽家长,笔者实在觉得有点可悲。
举一个小例子,还记得小时候笔者参加篮球比赛,坐在后备席做观众,看著自己战友比赛但不能出手,比起能自己落场出力较劲更紧张。所以作为父母,对于一场出了很少力气,却需要多多运气的大抽奖而担心,知道结果后那强烈的兴奋或失望,实在需要我们作更多的同理!
笔者不是教育制度的专家,难以全面分析“大抽奖”是否公平公正,亦不够资格去批评这个制度。但作为以后都可能要“被玩埋一份”的父母,已确切感受到,“小学未必影响一生”、“差嘅小学都可以出状元”这些不需担心太多的想法及“希望女儿能入读心仪小学”、“唔想阿女要跨区返学”而不知所措的感受,那种互相矛盾的无奈。
Sci Papa (专页:Scientific Papa)
喜欢科学,但更喜欢老婆跟女儿。觉得科研跟“凑女”都是要有极度的耐性,不怕失败,还要懂得自我反思后用不同方法再尝试!将育儿及科学融合,期望伴著女儿走一条快乐的成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