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教仔经】透过父母效能训练 六部曲跟子女沟通达致双赢
你们试过被骂“不会教小孩”吗?当孩子在社会惹了麻烦,被认为是问题制作者时,大众都会责备父母的教养。
美国心理学家汤玛斯・高登(Thomas Gordon)认为父母要展开人生中最困难的任务──照顾孩子的身心健康,并将他养育成才,可是“父母只被责备,却没有机会接受训练”。所以他便于1962年设计了“父母效能训练课程”(简称P.E.T),希望让父母在教养工作上获得所需的技巧,促进亲子关系。
P.E.T.其中一个化解亲子冲突的重点方法,是“没有输家”的方法,又称为“第三法”。先说说“第一法”和“第二法”是什么。
“第三法”的六部曲:
1. 认清并界定冲突
2. 寻找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
3. 评估这几种方法
4. 决定何种方法最合适
5. 寻求实行此一方法的途径
6. 追踪评估实行后的效果
额外收获:4岁小孩会讲道理
除了解决了练琴的问题,William也从中学会了理性的沟通方式。以前幼稚园老师会跟Stephanie说William总是重复一句话:“如果你再这样的话,我就把你丢出去。”Stephanie自知因为以前自己就是这样跟孩子说话,所以他在幼稚园遇到不满,便会跟其他小朋友这样说。但现在,老师说William喜欢讲道理,老师也觉得这是最管用。例如在William不配合时,老师说:“如果你不配合的话,你看老师要带那么多小朋友,大家都不配合的话,老师是不是很辛苦?老师很辛苦,你会心疼老师吗?”William会说:“心疼”然后就乖乖听话。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别人跟他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
框架既是百子柜 又是缓冲区
育有一名10岁儿子的Sarah指,父母区分发生在就亲子之间的问题是放在“行为四角”的哪个部分,更能了解自己要用什么沟通技巧,“好像百子柜,看看哪个柜子里的药方适合小朋友”。她又认为在遇到冲突,脑海浮现这个框架时,可以作缓冲,“停一停,想一想,想想谁有问题”,消了一半气。她续笑称有初学者会说:“等一下我忘记了,先拿书出来”,惹笑的画面当刻缓和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