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教仔经】透过父母效能训练 六部曲跟子女沟通达致双赢
你们试过被骂“不会教小孩”吗?当孩子在社会惹了麻烦,被认为是问题制作者时,大众都会责备父母的教养。美国心理学家汤玛斯・高登(Thomas Gordon)认为父母要展开人生中最困难的任务──照顾孩子的身心健康,并将他养育成才,可是“父母只被责备,却没有机会接受训练”。所以他便于1962年设计了“父母效能训练课程”(简称P.E.T),希望让父母在教养工作上获得所需的技巧,促进亲子关系。
P.E.T.其中一个化解亲子冲突的重点方法,是“没有输家”的方法,又称为“第三法”。先说说“第一法”和“第二法”是什么。
当父母和子女发生冲突时,不少人会视为“输赢”的权力之争:父母应对子女严厉好呢(父母赢)?还是该宽大些呢(孩子赢)?这两种解决冲突的方法──输、赢,分别称为“第一法”和“第二法”。它们都意味著只有一方赢,而另一方自然无法遂其所愿。在“第一法”中,父母会诉诸权威的力量,自己决定解决办法,要孩子乖乖听话,否则便会有惩罚;而“第二法”中,“子女是常胜将军,父母老是打败仗”,孩子能够为所欲为,自我中心,以使性子来控制父母。
若父母使用“第一法”,孩子多会对父母不满、产生敌意,更是被剥夺了学习自律和自我负责的机会;使用“第二法”,孩子又会变得难以控制,不可一世。所以Dr. Gordon就建立了“第三法”。
没有输家 只有双赢
在“第三法”中,当大家遇到冲突,父母要孩子和他们一起寻求一个能为双方所接受的解决方法。一方或双方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经过双方慎重的评估,最后决定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决定之后,没有人会被牺牲,因为双方都已经接受了它。另外。因为双方都不反对这个决定,因此也不需要诉诸权力去强制执行。这里没有输家,只有双赢。
有家长受过P.E.T.训练后,的确能够以这个方法与儿子增加沟通。育有两名分别4岁和1岁儿子的Stephanie,多数把这方法用在大儿子William身上。William半年前开始学小提琴,他喜欢小提琴亦愿意练习,但毕竟年纪还小,有时候就是会闹别扭,不愿练琴。Stephanie以前会大声吆喝,甚至以“把你丢出去”或“不喜欢你只喜欢弟弟”的说话来威胁儿子,William只好哭著不情愿地练琴。但接受训练后,她开始尝试用“第三法”处理儿子不愿练琴的问题。
先了解问题症结 再共同寻求解决
“我观察到他为什么不想练琴,例如可能他8点还在专心地玩乐高、看书或画画,所以不想练琴。后来我们改变了一个方式,我们不一定说非得要8点,我们协定了8点到9点之间,他自己找一个适合的时间,如果8点不行,就8点05分,再不行就8点10分,只要不超过这个时段就可。”Stephanie说。
之后他们又再想,“如果没有做得到,会有什么后果呢?”当时,Stephanie因为儿子的说话而当头棒喝。William说:“那就把我丢出去吧!妈妈!”这正正是她平时会说的话。Stephanie突然发现可能有时候父母只是一时冲口而出的一句话,孩子会记在心里,而且会渐渐对他有所影响。她认为这个让双方列出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也能重新认识自己。最后,他们达成共识,如果William当天没有练琴,第二天便要多练5分钟。刚开始的时候William还是会推托,但Stephanie指最重要是有耐性,“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期,妈妈超级需要有耐心去持之而行,不能放弃,多给孩子时间尝试实行。
参与法则增加实现动机
根据“参与法则”,一个人会有比较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自己曾参与决策过程的决定,所以孩子会更有心去实践“第三法”所产生的解决办法。当妈妈看到孩子能够做到、感到开心时,其实孩子也能感受到妈妈的喜悦,会知道自己的行为能让妈妈感到高兴,每次都会抱著“要让妈妈开心”的心情做事。Stephanie指儿子以前每次练琴都哭哭啼啼,现在都挂著笑容、自律地练习了。
“第三法”的六部曲:
1. 认清并界定冲突2. 寻找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3. 评估这几种方法4. 决定何种方法最合适5. 寻求实行此一方法的途径6. 追踪评估实行后的效果
额外收获:4岁小孩会讲道理
除了解决了练琴的问题,William也从中学会了理性的沟通方式。以前幼稚园老师会跟Stephanie说William总是重复一句话:“如果你再这样的话,我就把你丢出去。”Stephanie自知因为以前自己就是这样跟孩子说话,所以他在幼稚园遇到不满,便会跟其他小朋友这样说。但现在,老师说William喜欢讲道理,老师也觉得这是最管用。例如在William不配合时,老师说:“如果你不配合的话,你看老师要带那么多小朋友,大家都不配合的话,老师是不是很辛苦?老师很辛苦,你会心疼老师吗?”William会说:“心疼”然后就乖乖听话。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别人跟他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
“行为四角”分析孩子行为
P.E.T另一个重点框架就是“行为四角”。Dr. Gordon把“孩子所有可能的行为”放进一个四角形里面,分为“可接纳”与“不可接纳”,当中再细分为“孩子拥有问题”、“无问题”、“父母拥有问题”和“双方拥有问题”等。那么怎样才叫做“拥有问题”呢?
例如当父母在赶时间时,孩子则在闲晃、拖时间;孩子把音乐放得很大声,令父母听不到对方谈话等。这些行为干扰到父母的权利,使他们无法满足需要,就表示父母拥有问题。而当孩子的需求未满足、孩子并不快乐或者遇到麻烦,例如他被朋友拒绝、对于作业太难感到沮丧等独立于父母生活之外的困难,都是孩子拥有问题的情况。
框架既是百子柜 又是缓冲区
育有一名10岁儿子的Sarah指,父母区分发生在就亲子之间的问题是放在“行为四角”的哪个部分,更能了解自己要用什么沟通技巧,“好像百子柜,看看哪个柜子里的药方适合小朋友”。她又认为在遇到冲突,脑海浮现这个框架时,可以作缓冲,“停一停,想一想,想想谁有问题”,消了一半气。她续笑称有初学者会说:“等一下我忘记了,先拿书出来”,惹笑的画面当刻缓和了气氛。
Sarah的儿子侒侒以前会经常因为玩车子而不做作业,她会因此而十分生气。但后来她发觉其实是她拥有问题,“自己对儿子的要求未能满足,但儿子没有出现问题,他还是很开心地玩,应该调节自己,不该让自己生气”。“行为四角”也能让父母减减压。
她再进一步了解儿子的情况时,儿子诉说“学校功课太多,整天要背书,压力很大”,才连系到儿子回家玩玩具其实也是想减减压。找到问题症结后,她明白要让儿子纾压,便放手让他玩,但同时会令他自律,自己控制时间。儿子感受到妈妈是跟他站在同一阵线,当自己遇到学业挫折时,也会跟妈妈说:“我们一齐起努力!”
无论是“第三法”还是“行为四角”,都不是“一本经书走天涯”,当中著重的,是父母愿意平心静气,放下身段跟子女沟通,打好亲子关系的基础。
P.E.T. 现时在全球超过50个国家举办课程,香港现有10个合资格导师,当中有2位以中文授课。近年他们会到不同学校做免费讲座,有兴趣的人士可浏览以下网页:https://goo.gl/ajWz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