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养小孩】旅居家庭:放下对小孩的要求 后退一步给予成长空间

撰文: 李欣愉
出版:更新:

很多爸妈都搅尽脑汁,希望用最好的育儿方法照顾小孩,但Isabella和Matt却相反,想办法“偷懒”、希望能轻松地照顾小孩。无意中,Matt发现在放手不管的情况下,小孩却能自觉学习,从此走上放养之路。2014年,一家四口先后搬到曼谷、成都和冲绳旅居,环境改变,但放养依然,Matt认为自学过程需要自然发酵,爸妈首先要放下很多对小孩的要求,让小孩选择喜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他不敢说自己的儿子较他人成功,但一定较特别。摄影:龚嘉盛、部份由受访者提供

Matt指放养并非二人刻意选择、发掘出来,而是无意间发现,他指8岁的哥哥和弟弟的年纪只相差14个月,当时作为全职爸爸,除了要独自照顾两个年幼的小孩,太太选择喂哺母乳、并以尿布取代尿片等的育儿方式,令工作量大增,他笑说几乎崩溃:“我们当时并非很有理念,只是想偷懒,很实际地希望找到方法可以更轻松地照顾两个小孩。”

原来小孩本身已有学习能力,大人不用不断灌输新知识,只要启动小孩的自学能力,他便会自行吸收。
旅居爸爸Matt
父母不易做,但不一定是充满压力,Matt和Isabella期待小孩成材的同时,亦想当个快乐爸妈。

Matt记得当弟弟约八个月、哥哥约两岁多时,一次他喂二人吃饭,因为只得一双手,便打算先喂哥哥,但哥哥还未吃饱之时,弟弟已按捺不住,自己拿起汤匙进食,因而发现放养的好处:“其实从头到尾都只想自己轻松一点,找方法偷懒,我不敢说两个儿子比其他小孩优胜,但好肯定的说,我和妈妈较舒服。”

父母过份紧张 对孩子带来坏影响

当一家人刚搬到中日泰时,Matt和Isabella不会刻意让小孩学习新语言:“我们会跟小孩说‘你自己搞掂’,因为爸妈跟你一样都不懂哈哈!”住过三地,他们指小孩在语言学习方面比自己更好,在成都更会反过来纠正自己的国语。Matt特别想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过于着紧小孩的家长,他指出当大人愈紧张,便会投射“你是失败”的讯息给小孩。

兄弟二人开心地跟爸妈挥手道别,独自上学。

去年搬到冲绳后,兄弟二人先入读国际学校,今年转到冲绳本地小学就读,刚开始Isabella都担心两个小孩的日语水平是否能作基本沟通,她的疑虑很快便随着一下门钟声消除:“上学三个月后,突然有同学仔放学后来按门钟,要找囝囝玩,就跟多啦A梦卡通的小夫找大雄般一模一样!那么沟通应该是没有问题了,考试就不知道了,哈哈!”

Isabella指冲绳的学位分配方式跟香港不一样,学生会分派至离家十至十五分钟路程的小学,不会跨区上学。而一年级学生已经自行上学和回家,由家长接送反而会被取笑:“高年级学生会在校门迎接,跟低年级学生击掌、称赞他们很厉害,让小孩感觉有所成长和有满足感。”

当我们后退一步,反而提供空间让小孩向前进。
旅居爸爸Matt

虽然学校和居所只有约15分钟路程,但兄弟二人在开学第一天、与邻居小孩一起回家时便迷路,三人在分叉路争吵后决定“各行各路”,最后弟弟和邻居小孩顺利回家,哥哥却不见踪影。“后来很快便把哥哥接回,当时邻居把小孩交托我们照顾一星期,她希望翌日我可以前往接放学,但我认为更要让他们自己回家,如果由大人去接送,小孩便会丧失所有信心,以后都学不懂认路,因此更要一定要让他赢一次。”

放养是不限空间的态度凡事都有相反两面,放养的相反应该是“圈养”—把小孩圈在大人的指定范围内学习指定的知识,Matt认为圈养除了困着小孩,同样困着大人:“当家长为小孩制定学习时间表,同样亦制定了自己的作息,因为大人要负责安排接送,让预定事情发生。”或许受着社会风气影响,大部份家长都选择为小孩安排好学习进程,两岁要学ABC、六岁要懂加减乘除,Matt指这目标为本的学习方式是商业社会下的一贯运作模式,但学习,应该是快乐为本:“很多小孩学乐器、考级数,是为了考至八级便不用再考,而非真心喜欢音乐,很多兴趣班都会提供一个标准给小孩,大家画的花都一样一模,没有个人特色。”

Isabella笑说放假时很忙,忙着奔向大自然。

对二人来说,放养不是一个形式,而是一个概念、态度,是给小孩自由和空间做感兴趣的事,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这空间并非一定要旅居,或是搬往心目中较“理想”的城市才能实行。

住过中日泰三地,他们喜爱选择远离市中心的地区,在曼谷时住在近郊的班纳,在冲绳则选择较北面的恩纳村,靠近大自然生活。Isabella指日常放学后,兄弟二人会在花园耕作,从种子发芽到结果实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力量;放假则非常忙碌,一家人忙着跟随四季变化玩乐,夏天时会去沙滩,寻找海星或寄居蟹、看月亮圆缺学习潮涨潮退的关系;冬天则会行山,或带便当到公园野餐。这种生活方式,也可在交通发达的香港实行吗?

只要大人设立一套整齐有序的生活系统,小孩自然会跟随。
旅居妈妈Isabella

放养不等于放任,有错也要即时纠正虽然放养是给予小孩自由和空间,但不代表容许任意妄为,Isabella指若兄弟行为不妥,仍会立即纠正。她指迁往冲绳前,一家人在成都住了一年,小孩习惯了内地大声说话的文化,到冲绳后亦自然在公众地方高声谈话,影响了他人而不自知,但是Isabella和Matt不会制止或命令二人要安静:“我会叫他们留意一下当地人,小孩很快便会理解到自己的行为与周遭不相符。比起命令,观察能让他们思考、明白不能嘈吵的原因,而非单单接受大人的指令,将来到其他地方时,亦懂得留意当地人的文化。”

回到家中,Isabella和Matt亦不会指示兄弟如何自理,而是提供榜样让二人跟从。他们发现日本人会安排一个格局,让他人自然地跟随,从而保持家居清洁,例如在厕所额外放置两双拖鞋,客人看到时便很自然的换鞋,不会把厕所的肮脏带到客观。“吃饭后我们会把饭桌还原,小孩潜移默化下便会知道饭后要收拾碗筷。”

Matt笑指哥哥爱整洁,弟弟则喜欢乱七八糟,他不会强行要求弟弟学习整齐,只要求他不要影响全屋环境:“凌乱不是问题,很多聪明的人都不整齐,但当事人有自己一套系统,总会找到需要的物品。我跟弟弟说这个家经常会有客人,他的抽屉如何凌乱是他的事,但抽屉外便要保持整齐,所以他只要把杂物全塞进去,关得上就可以了!哈哈!”

Matt形容旧的教育、考试制度就像红海,竞争激烈,只要5%人能胜出。与其在红海死争烂拼,不如让小孩转到蓝海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

八年的放养,Isabella和Matt不敢说两个小孩较聪明或出色,但好奇心和适应力一定较高,亦较同龄人有童真,精神上很奔放:“老师说他们很特别,说到相关地区时很勇于分享自己的旅居经历,丰富了课堂内容,为同学带来新想法。”

+2
十年前,有谁知道甚么是“网红”(KOL)?你有想过单是靠“打机”(电竞)也可以月赚十万吗?你知道电竞被列为2022年的亚运比赛项目吗?有想过打机都可以代表国家出战亚运?这些都是十年前无法想像的。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继续把孩子育成医生、律师、Banker就是保障他们的未来?就是成功的人生?
《放养孩子—育出自学力》

Isabella和Matt刚出版了《放养孩子,育出自学力》,分享一家人在冲绳的旅居生活,以及在家、学校、和大自然的放养经验。

延伸阅读:儿子入读日本小学要扫地洗厕所 香港妈妈:估唔到佢哋可以做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