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教育】两个妈妈开华德福小学:走出传统 无功课的愉快慢学
一个个学童睡眠不足、压力满泻的调查报告;孩子面对操练文化,不少家长开始考虑Happy School、自然学校,甚至Homeschooling,但有两位土生土长的妈妈,今年却在市区开办一个华德福学校。也许家长对蒙特梭利教育法并不陌生,但对于这已有98年历史的教育法,在世界各地逾1000间华德福的学校,如今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内却是萌芽阶段。究竟这两位妈妈为何决心以此教育法创立一所华德福学校?摄影:龚嘉盛、黄宝莹
市区内的非主流学校:“慢学”不等于放任校园在铁路站附近,并不像其他的华德福幼稚园及小学一样远离市区,校舍设在二楼,拾级而上后,像是被大树拥抱一样,四周是暖色,加上自然光,营造一种安心宁愿的感觉,与外面的繁忙街道形成强烈的对比。早上8点15分,每个学生都是精神奕奕的,在门口换了布鞋后,便冲到室内的两个秋千或拿个木制呼拉圈玩耍,笑声渐渐累积,等待课堂正式开始。华德福主张“慢学”、7岁前不需要练习写字及串字,又没有功课、考试,看似很“无规律”、很“自由”,其实是内含一个很有系统的学习模式,只是执行上相对自由。
延伸阅读:【另类教育】首间市区华德福小学:不是“无皇管” 课堂学自理
两个逆流妈妈:现时的教育制度偏离了人性香港孩子好像没什么选择,妈妈徐莹(Sharon)和陈碧华(Maggie)决定创办一所名为Island Waldorf School(香岛华德福学校),是首间在市区内的华德福学校,亦获得教育局批准办学,牌照为提供基础班至小六课程。Sharon的女儿自小接受华德福教育,而Maggie的女儿曾在私校读小一,二人最终希望孩子在华德福校园内成长,为何对此如斯坚持?
当你看见自己女儿的心情向下沉,满分50,她有49分,但却对我说:“I’m so bad.”你便会想想哪里出了问题。
Maggie:只想孩子愉快学习
以上是Maggie女儿的故事,即使拿了49分,女儿并没有高兴起来,爸爸妈妈并没有要求她要满分,反倒对女儿的心情感到不惑,最后了解当老师在课上宣布分数后,得到50分便是“叻孩子”,小朋友是会记住的。Maggie最初受邻居男孩的影响才得知华德福幼稚园,那个男孩时常与女儿玩耍,拿起一块布便说要坐车,又说那块布是牛,大家要喂草,Maggie很好奇是怎样的教育令他创意无限,于是女儿最初是读华德福幼稚园,最后顺利升读小一,成绩优异,可是一回家总是要到沙发上不停跳,又倒立,这源于学校大部分时间只可“坐定定”、“唔可以玩”,令Maggie开始觉得这样的教法是在破坏孩子的感官发展。她说:“以为是私校会较少操练,怎料在一年级开始,已经要小朋友练习应试技巧,如阅读理解,不是先阅读,后因应题目找答案;数学一年级下学期已经是文字题,再加少少陷阱题。”
我们开一间华德福小学,除了给自己小朋友外,是想让香港的家长看,学习不只一条路。
Sharon:大家有没有认真用双眼观察孩子?
Sharon首先是为女儿选择合适的幼稚园而烦恼,当她与女儿走进一间幼稚园并了解其教学模式后,对方是因应小孩的成长而设计出不同的活动,不需要练字、不需要背书、也不需要考试,只需要好好地让五感接触大自然。这一切一切令她感到好奇,为何这么“人性”的教育,在香港是非主流,一查之下便发现这是华德福幼稚园,因此这令她一直研究下去。她说:“我觉得香港教育制度偏离了人性,究竟学校有没有认真用双眼观察孩子?上课要他们坐下,最好不要问,只要坐下,就好像会吸收了所以知识。而太多小朋友,又可以怎样比较?便用测验及考试了,“无用”的知识就最好不要在校内学习,体育、艺术、音乐当兴趣好了。大家用同一个思维去看待孩子,便令家长及学生逼压得喘不过气来,至少我们以前还有时间去公园,但现在一日好多功课,如有些幼稚园高班已有9样功课。”直至女儿升小学,另一个难关是,她亦是接受香港的教育,也知道现时的操练文化,但香港唯一的华德福小学在西贡,地点较为偏远,在衡量经济能力、了解香港的办学条件后,与Maggie合力走出一条非传统的道路。
学习不只一条路
Sharon与Maggie在办学前分别到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及台湾的华德福学校上课及取经,亦邀请了选读华德福学校的家长及其孩子在暑假时一起到工场为教室内的长凳磨砂及涂上防潮木漆。多得各方努力才可于9月开学,她们亦聘请了巴西和印度籍老师来港任教。Sharon说:“她们从事华德福教育20多年和30年,另亦有两名中文老师分别教授普通话和广东话,我们正在尝试推行双语教学。”常言道:“路,是由人行出来的。”但这条路并不易走。
什么是华德福?华德福教育是由奥地利哲学家Rudolf Steiner创立,以人为本,注重孩子的心、身及精神整体发展的全人教育系统。课程会因应儿童的不同阶段,再配以孩子的个性而成有所调整。首间华德福学校在1919年于德国成立,近年发展至内地、台湾、日本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