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延长线型”家长吗?父母若属这2型别 孩子会抑郁绝不出奇
在亲友聚会,其中一人说起自己邻居家的孩子:“刚上初中,厌学了,还离家出走!家长带到医院检查,抑郁症!”此话一出,迅速吸引了我们这批妈妈。
有人感慨:
.“现在孩子不知道怎么了”
.“学习压力是大了点,但大家不都这么学吗?”
.从小到大,也不敢跟他们说句重话,更别说打了。跟我们那会儿动不动就挨顿揍,可不一样!”
.“物质条件也比以前强了不知道多少,要甚么有甚么。怎么就抑郁了呢?”
.“我看啊,还是太脆弱了!”
这是很多人一个认知误区 —— 觉得比起上一辈,家庭能给到孩子的,已经够多了。这年代的孩子的幸福指数已经够高了。是孩子抗压能力差,所以一点点小事儿就能把他们压垮。
绝不是!
就像压死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一样,孩子身上揹负的,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相关文章:不听话便叫警察拉你?妈妈带女儿到警局吓她 怎知竟是自己被教训
之前看过一组资料,中国《国民抑郁症蓝皮书》里提到:
.77%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中出现抑郁
.69%学生患者在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
.53.91%的学生在学业压力上出现抑郁
第一和第三确实父母难干预,所以排在第二位的家庭关系,尤其需要我们注意。
今天就来聊一聊,两个父母都没有觉察到,却容易引发孩子抑郁情绪的。如果你是这两种型别的父母,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你一些反思。
1. “延长线”型父母
网上冲浪,看到了一个特直观的比喻:
如果把孩子上学比作大人上班,你就会发现:他们在学业上的压力,甚至远在成年人之上。每天8点就要上班,6点才能下班。每周一到周五,固定回家还要加班。
极度自律的情况下,也许加到晚上9点;稍一拖延,就是11、2点。每天都是deadline,不能拖延,第二天必须上交。好不容易熬到了周六日,还要被送到好几个公司去兼职打零工,掌握各种知识、技能,不断精进自己的业务能力,才能保证在公司不被淘汰,劳动强度堪比大企业007。
而于此同时,在公司,他还有好几个上司,工作的时候每天轮流盯:
为甚么这项工作没做完?为甚么工作效率这么低?为甚么不遵守公司的纪律?为甚么不能向我们的销冠看齐?
打瞌睡、跑了神、摸个鱼,立即拉出来示众。
每隔一段时间,还有业绩考核。年度考核、季度考核、月考核...在特殊节骨眼上,每周、甚至每天都有一次考核。还不是一个部门来考,是多部门反复考!哪怕你熬过基层,好不容易晋升到中层,也要面临三年一轮大裁员。
表现不好,上司的“PUA”就劈头盖脸砸来:
.业绩又没达标,你是笨吗?
.再这样下去,你肯定会被淘汰!
.以后出了这家公司也没有立足之地!
.再不努力,你的整个人生,就完了!
而且,这班一上就是十几年,不能辞职、也不能跳槽。
相关文章:小学兄妹学习日程超疯狂!每天睡不满7小时 妈妈称他们乐在其中
代入自己想一下,真的是眼前一黑的程度。
如果是你,身处这样的“职场”、面临重压,回到家以后,最期待的是甚么?是有人给你一个拥抱“累了吧~”?是一起吐槽一下老板“他怎么这样?”是一家人聊聊天,看个剧,放松一下?
你绝不希望一进门家属就抓着你问“工作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你这个月绩效有没有长?有没有升职加薪?能不能进到那个更知名的大公司…”很夸张吧,但这就是现在的孩子正在面临的困境!
如果说在学校,是在积攒压力,那么家本应该是“释压”的地方。有进有出,保持平衡,才能维持心理健康。但现实却是,许多父母学做了学校的“延长线”,眼里只有孩子的学习,心里全是孩子的成绩:这行字练不好,就得练到好为止;学校的功课写完了,那就再来点妈妈牌作业……
这不是在释压,而是在施压。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孩子在学校已经倍感压力,回到家依然感觉到焦虑,那才真的是“没活路了”!
回想我们们小时候,首先课业任务没有如今这么艰巨,再者父母鲜有去做学校“延长线”的。有几多个人,小时候是被全程盯着做功课的?是做完功课还要加点额外练习的?顶多没考好,挨顿揍!
但前脚挨了揍,后脚哭哭咧咧出门喊上一群小伙伴这家玩一会儿,那家闹一会儿,负面情绪马上找到了出口。
回到家,我们又是一条状态满格的汉子……
当然,这跟时代肯定都有关系。也不是说我们就甚么也别管了。但正是因为整个外部环境我们无法改变,才应该从内部找找出路,给孩子的负面情绪找一个出口。
作为父母,不做学校的延长线,而是在他学累了的时候,给他创造放松的机会;在他备受打击的时候,帮他找到身上的闪光点;在他有进步的时候,给他一个大大的赞!
一个学业有成的孩子很重要,但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更重要!
相关文章:教养|要子女罚企非企越耐越收效 懂小孩心理的罚10秒已见效果
2. “伪尊重”型父母
聚会上,我妈他们老一辈也在吐槽。
她们集体认为,现在的年轻父母们都很好了啊,挺少打骂孩子的,都知道跟孩子好好讲道理。然后就是吐槽,要是我们小时候,耍XXX某种混,早就揍屁股了……所以他们更不理解,怎么讲道理长大的小孩,比时不时挨顿揍的小孩,抑郁比例为甚么会更高呢?
有句话没敢公开说,有没有可能那时候抑郁的也不少,只是没人统计。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年代更尊重孩子的父母,好像确实没有养出幸福感更高的小孩。因为,很多人的尊重,不过是披着虚伪的外衣。
伪尊重,是比真控制还可怕的存在。
伪尊重表面上看起来很尊重孩子:你可以这样、你可以那样。但一旦孩子走出你的预设,你又会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假期我带孩子去画石膏娃娃,20块钱一个,大小随便选。有位妈妈交完钱,主动让孩子选个自己喜欢的,孩子一眼相中了个卡通小狗。妈妈觉得小狗太小了,开始劝孩子:你多看看别的,你看那个公主的多漂亮啊。小女孩说我就喜欢这个。妈妈依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又一轮的劝说“轰炸”:这个太小了,对你而言太简单了!
“你平时不是挺喜欢公主的吗?”
“你看那个存钱罐或者笔筒也挺好,画完了拿回家还能用!”
……肉眼可见的,女孩儿不耐烦了,画笔颜料一摔,发脾气说我不画了。妈妈听了很愤怒:我钱都交了,花时间、花钱带你出来玩,你还不开心!给你提的都是有用的建议,我是在害你吗?你可以不听,你至于发脾气吗?再看女孩儿,满脸冷漠,一言不发。
我在一旁看着,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我甚至觉得,与其这么个“尊重方式”,还不如别问孩子意见,直接按你的想法选一个塞给她画。
相关文章:满身纹身好有型?爸爸问准老师让儿子一试 未够一日他已喊着后悔
虽然两者都是忽略孩子的表达,都让孩子有不被尊重的感觉。但伪尊重的父母又叠加了两点。
第一、家长明面上让我选,但我选了之后又不听我的,孩子多了一层父母没有沟通讯用的愤怒。在孩子眼里,没有沟通讯用,比不许沟通,更可恶!
第二、反复劝说,让孩子多了一层“自己基本判断被侮辱”的感觉。小狗石膏太小,公主更漂亮,存钱罐更有用,孩子自己不知道吗?
你提出的那些点,显而易见,孩子都能看到,只是她不,喜,欢!
你的一再劝说,只会让她产生一种自己的心智和判断能力被侮辱的愤怒。
“伪尊重”的父母,如果看不透这两层道理,最容易和孩子关系陷入两难的境地。
因为你觉得自己很委屈:真心的给建议、关心孩子、为她好,怎么就费力不讨好了?那孩子呢,人家也是真委屈:让我选,我选了又不听我的,还反复否定我。
如果日常生活中细细密密的大小事儿,都是这么个结果,那孩子感觉窒息,一点都不意外。
孩子从对你大吼大叫、跟你争吵,到最后对你沉默不语,满脸冷漠,也一点都不稀奇。
相关文章:心情差不代表可捣乱!女童于超市暴走 旁人该否阻止惹网民热议
有时候,父母真的需要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守好我们双方的边界。
我的女儿CC现在大了,我们之间也有了更多不同想法的冲撞。但不论是甚么事,我现在一般就做三件事:
1. 先问她的想法,如果有道理,那我就选择闭嘴;
2. 如果觉得有待商榷,那就给出自己的建议;
3. 她权衡过后,觉得我的意见更可行,选择听从,那当然皆大欢喜;但如果不听,我就退回自己的边界——我只是个给建议的人,她才是决策人,她自己决定就好。
控制型的父母,养不出心理健全的孩子。你是不是真的尊重他,孩子一眼就能看出来。不是披上尊重、披上讲道理、披上和善的语气,孩子的雷达就探测不到。很多事情,孩子选的路不对,也没有严重后果,就别管了。
就像那个20块钱的石膏娃娃,能有多大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要相信孩子,以他们的认知,已经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副主任医生;
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本文获“CC爸妈”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