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童压力|女生童年全为“好成绩”而活!为满足父母期望终患抑郁

撰文: 深圳派
出版:更新:

最近,一位深圳康宁医院的护士谈到,每天都有大量家长带着有情绪障碍的孩子来求诊ps:(深圳康宁医院是深圳市唯一一家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她还提到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很多孩子都出自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在看似完美的养育环境中长大。父母事业成功,且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给孩子准备各种教育资源。
然而,在这种吃穿不愁、没有创伤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却有不少患上了心理疾病。

我的小孩一直很乖 怎么会得抑郁症?

欣怡的父母愿意为她付出,但同时要求这份付出必须取得相应的回报。(深圳派授权使用)
欣怡的父母起初根本想不通,为甚么自己现在全心全意地围着孩子转,反倒出了问题。(深圳派提供)

在一次开学前,欣怡在家里摔东西,跟父母发脾气,向父母表明自己可能“得病”了,让他们带她去看医生。

“没人觉得我病了,他们只觉得我太作了。”这是欣怡在接受心理咨询时说的一句话。经过心理医生多次的咨询发现,欣怡的父母内心无法接受平庸的孩子。

欣怡的父母都接受过高等教育,而且都有着不错的事业。在他们看来,自己都考上了好的大学、有一份体面的工作,那自己的孩子肯定也能延续好的生活。

于是,他们十分重视欣怡的教育。

从小到大,欣怡所有的时间都要有用、有意义,需要用来学习、赢在起跑线上。他们不仅亲自辅导欣怡的功课,还经常陪他参加许多有趣的游学活动、课外班;夫妻之间也会互相敦促,希望成为欣怡的榜样,带动孩子的进步。

他们愿意为欣怡付出,但同时要求这份付出必须取得相应的回报。欣怡坦言,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所以他也会尽可能不让父母失望。

而欣怡父母的“健康养育”,在女儿那边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在欣怡看来,自己的生活并不快乐。她从小被灌输的教育就是“因为你是我的小孩,所以你得听我的。”

当她想学结他时,妈妈会耐心劝她改学钢琴,因为钢琴证书可以加分,对以后留学“有帮助”; 她和最好的朋友吵架,和妈妈倾诉,妈妈却告诉她以学习为主,朋友以后会有的; 周末出门的亲子时光,父母从来不会选择公园、游乐场,而是带她去博物馆、游学、科技馆,参加“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欣怡父母认为女儿的反常都是“装”出来的,直到“抑郁症”三个字从医生的嘴里说出来。(深圳派提供)

“家里甚么都不用你做,你都能把书都读成这样。”、“我们这么努力工作还不是为了你.....”据欣怡回忆,从小到大,这些话,父母重复了无数遍,而她只觉得这些话像一座大山压在自己的身上。

而在欣怡父母的视角,他们还不愿意相信:“她只是个孩子,怎么可能会抑郁呢?”自家孩子的反常都是“装”出来的,他们一直认定为是“青春期”、“叛逆”,直到“抑郁症”三个字从医生的嘴里说出来。

在他们看来,自己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完全不如现在的孩子,父母的教育还更粗鲁,呵斥、殴打简直是家常便饭,怎么没听说身边谁抑郁了?

他们根本想不通,为甚么自己现在全心全意地围着孩子转,反倒出了问题。

深圳小孩现状:落地即007

去年 4、5 月开始,欣怡察觉到自己“不对劲”,在晚自习里集中不了注意力,头脑里想的都是生命和死亡,几乎每天如此。期末考试当天,她忽然甚么都写不下去了,家人不同意她未考完便回家,她只能继续坐在考场里,每一科都是煎熬。

欣怡从初中开始就怀疑自己可能得了抑郁症。“那时,我会去B站、知乎上搜索,对照自己的症状。”

去年 4、5 月开始,欣怡察觉到自己“不对劲”,在晚自习里集中不了注意力,头脑里想的都是生命和死亡,几乎每天如此。(深圳派提供)

之后她在小红书发布了一则帖子附上了自己的介绍:患有抑郁症。

接下来的一个月,她陆续收到超过 50 条回复,绝大部分来自初高中生,有人留言了上百字的抑郁史,也有人只是回复了一个哭泣的表情,最常出现的回复则是“我也是”。

后来,在与周围人的接触里,欣怡发现在深圳的抑郁症青少年还挺多的,“深圳中考生压力很大,每年中考前夕都有学生跳楼。”

今年16岁的初三学生蜜一,在初三时确诊抑郁症,最早发病迹象是一次毫无缘由的哭泣,当时她刚写完作业,她突然坐在教室门口不受控制地哭。

从初二开始,父母老师不断和蜜一强调考个好学校的重要性。“巨大的升学压力突然从天而降,我无处可逃,无学可上的焦虑和恐惧充斥在脑海里,像座大山压得我喘不上气。”莫名的低落感越加强烈,她时常只想坐着或者躺着,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又会突然想用锐物划手臂。

“现在不拼中考,只能去技校或者中专。”2024年深圳公办普通高中录取率仅为52%,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孩子可能上不了高中。对于选择职高、技校和中专,大部分家长都不能接受。

跨过中考才有资格谈未来,似乎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学习的压力太大了,可能因为出现状况,我才会去了解这个疾病,慢慢觉得自己好像确实是,然后才会选择去看医生。”蜜一回忆道。

在与周围人的接触里,欣怡发现在深圳的抑郁症青少年还挺多的。(深圳派提供)

蜜一逐渐把上学,看成在“上班”。

每天早上7点就得到公司上班,下午6点下班,但是要加班到8点到9点,从不例外。有时候,一个月的休息时间只有2天,这种劳动强度远远吊打996。恐怖的是,这种状态要持续12年。

你的几个老细,天天都在你耳朵边给你洗脑:

你的业绩怎么老是不达标?工作效率怎么这么低?你这都整不明白,以后只能扫大街了。不给你提高业绩,你以后的人生就完了……

你上的这个班,每个月都有一次考核,在特殊的节骨眼,甚至每周一次考核。每三年就有一轮大淘汰,被淘汰的人只能进流水线、去扫大街,这也是老细眼里中毫无希望的地方。

而且,你的家人也不理解你,他们只关心你在公司的业绩,在公司的排位。

蜜一调侃道:“早已经被学业折磨得身心俱疲,甚至有点羡慕每天讨生活的父母。”

学生并非与社会压力隔绝的“温室花朵”,就业、学历、升学的压力极易一步步倒推传导到中小学,最终传导到金字塔的末端——每一个具体的学生。

相关文章:小学兄妹学习日程超疯狂!每天睡不满7小时 妈妈称他们乐在其中

+7

深圳的小孩:身边囤积焦虑

如今,和欣怡一样遭受抑郁症折磨的孩子不在少数,超过9成家长,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抑郁,直到孩子被确诊。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2022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14.8%。其中轻度抑郁10.8%,重度抑郁为 4.0%。这意味着在中国,每六个家庭就要有一个去面对孩子抑郁的考验。

2300多万青少年患有抑郁,与之相对的,是精神健康领域稀缺的医疗资源。报告还显示,除学业压力外,父母的管教、沟通,以及他们潜在期望带来的自我压力是重要的焦虑来源。

接受子女的普通其实并不难堪。(深圳派提供)

这之中,不少人父母对孩子精神问题“视而不见”,当孩子要求看医生,很多父母还觉得没甚么事,他们会用自认为合理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

蜜一的父亲最初也不愿带她看医生,他的第一个反应是把 iPad 还给她玩,蜜一将其称为“成人的立场”,认为一切青少年的问题都源于电子产品。即便做足了功课,蜜一也不曾觉得父母愿意放下自己的立场,与她平等交流抑郁的话题。

在欣怡确诊抑郁后,心理咨询师曾问欣怡妈妈:“是不是给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了?”欣怡妈妈认真地回想一下,发现确实如此。

“我和老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我深刻地明白,能过上今天生活,都是努力读书、认真学习得来的。”

所以,从小我们就对她的成绩要求特别严格,每个周末都在不停地上补习班。每天吃完晚饭,我就立马催女儿去写作业,生怕她浪费一分一秒。

每次欣怡成绩下降,欣怡妈妈都要专门找她谈话,苦口婆心地说一大堆大道理。确实,欣怡在督促下学习确实很好。

“可是我却忘了,在当今越发内卷的教育环境下,当成绩成了衡量孩子唯一的指标时,她很难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相关文章:教育|要孩子“享受学习”是说笑吗?搣甩5个心态改变将悄然而至

+10

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忙碌紧张的工作节奏,缺位的情感寄托,还有房价、落户、教育等多方面的压力,给深圳家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负担,无形中家长把自身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而面临被“抑郁”席卷的危险。

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近年来心理疾病年轻化、低龄化正成为一个趋势,中小学生抑郁事件同样层出不穷。

这其实,也提醒很多深圳家长,挣钱虽然很重要,但如何纾缓压力,快快乐乐地过日子,让孩子远离抑郁等精神疾病的困扰应该同样重要。

很多时候深圳的小孩总是被催着走,但作为家长学会给孩子松绑,去关注幸福,成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应受访者要求,以上人名皆为化名

【延伸阅读,更多教育子女建议】

没钱没资格做父母?富养、穷养孩子各有好坏 5大原则助取平衡

+7

你也是这样?网民列典型亚洲父母4大特征 家长睇到有共鸣又心虚

+11

【本文获“深圳派”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best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