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话便叫警察拉你?妈妈带女儿到警局吓她 怎知竟是自己被教训
妈妈带小一女童上警局,想要把小孩交给员警管教。结果不小心自己上了一堂教养课。
很多长辈遇到孩子教不听,都会采用威胁恐吓的方式:“不乖的话,警察要来抓你喔!”但台中一名小一女童,却因偷拿妈妈的铅笔盒,真的被妈妈带到派出所!而员警不只劝导孩子,也机会教育家长,应以正增强方式引导孩子,而非威胁恐吓。
比起恐吓、埋怨,家长更应学懂怎施展“正增强”教养:(按图了解)
妈妈把偷铅笔盒的女儿带到警局
台中大雅分局头家派出所吴警员在傍晚值班时,发现一名40岁妈妈带着就读小一的女儿,站在派出所。员警上前询问,发现原来是女童未经妈妈同意,擅自把妈妈的铅笔盒带到学校,妈妈因此带着孩子到派出所,希望员警可以告诫女儿“偷窃是不对的行为”。
但小一女童站在派出所内一脸不知所措的样子,也让员警看了相当不舍。尽管内心觉得父母需要机会教育,但当下先耐心询问女童的想法,随后再告诉孩子,未经同意拿取别人的东西叫做偷,是不对、不可以的行为,并试图让女童理解东西被偷走的感受。
但教完女童后,员警也不忘告诉妈妈,建议家长应该以“正增强”方式教导孩子,而不是把孩子带到派出所,以“警察叔叔会把你抓走哦!”这样的负增强来教育孩童,避免孩子对警察留下刻板印象。
相关文章:满身纹身好有型?爸爸问准老师让儿子一试 未够一日他已喊着后悔
甚么是“正增强”教养
“增强”(英语:Reinforcement)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提出,到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史金纳发扬光大。认为人可以用“正增强”或“负增强”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或动物为达到某种目的,会于所处的环境下采取特定行为;当这种行为带来的某种反应或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而该结果就称为“正增强”。而这种刺激通常是愉快的刺激。例如:
.老鼠按下一个按钮会得到奖励,因而老鼠更频繁地按下按钮,越来越多的奖励增加了其按下按钮的次数,因而正增强了其按按钮的行为。
.女儿收拾玩具则父亲给糖,如果女儿确实收拾玩具因而变得更勤快了,则糖是正增强物,正增强了收拾东西的行为。
相关文章:父母EQ|你的失控孩子都看在眼内!5招控制情绪 别再对孩子咆哮
相反的,当其行为会对他带来不利时,这种行为就自然减弱或消失。后续就会以操作这种模式来进行制约。这就是“负增强”。例如:
.父母反复唠叨叫孩子打扫家里,孩子为了避免听到爸妈唠叨,所以只好打扫。
.我们用某品牌止痒软膏止蚊子叮咬痒,为了避免被蚊子叮咬引起搔痒,所以我们继续购买使用该软膏。
而该警员就是建议爸妈们减少厌恶的刺激,跟孩子说清楚期待与要求,并提供成就感或奖励。因为恐吓式教养法,只能短期收效,对于长期管教,并没有帮助。只可能衍生成恐吓式言语越说越多的状况。“正增强”方式才能让孩子的好行为维持长久,成为一个正向循环。
【延伸阅读,更多教育子女建议】
【本文获“妈妈宝宝”授权转载,原文:小一女童偷拿铅笔盒被送到派出所,警察为妈妈上了一堂教养课,建议以“正增强”教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