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孩子能不能打?港爸分享管教心得 让孩子承担后果 学会反省
相信大部份成长于七,八十年代的家长们,都尝过一道住家菜“藤条炆猪肉”吧!每个家庭的“炮制”方式都不一样,有些用最传统的藤条,或鸡毛扫,又有些会用衣架,皮带,间尺,拖鞋等等。冬天还是好好的,小小皮肉之苦算什么,只是夏天穿短裤上学,那些红红的“战绩”总会惹来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目光,尴尬是少不免。
本文作者:超级奶爸 何基佑 Kay Ho
而矛盾的是当我们长大后,都不禁回想,幸亏爸爸妈妈当年会打自己,否则今天也许已经变坏了。我们这些现代家长虽然知道打在儿身,痛在母心,奈何心里里的某暗角都认同“孩子唔打唔得大”这个道理。那么到底该打还是不该打?
家长首要认清自己的育儿策略
家长要认清自己的育儿策略是什么?你有一套可因循的方法?还是习惯打游击,见机行事?夫妻二人有没有一致的策略?还是一个做好人,一个做坏人?好的育儿方法必须包含三点:健康,有效,和可持续执行。有部份家长认管教幼儿只需要多鼓励,多支持,多关爱,多接纳,有耐性,说道理就足够。但我可以肯定如果家长只奉行上述的方法是注定失败!他们只会培育出任性,自我的下一代。为什么?的确,我看到很多正面创建亲子关系的策略,这些都非常好,但请问管教的部份在哪里?
我们的上一代为什么会用藤条炆猪肉?我相信他们多半都不是天生暴力狂,为打而打。他们最想我们学会的是承担后果,只是他们用了一个不健康的方法令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的而且确,幼儿学习承担适切后果是管教的其中一大关键。如果我们的育儿系统里只有正面创建却没有管教的部份,这并不算是一个完整的幼儿教育。我写过几百篇幼儿教育文章,虽然你从不会见到我用“惩罚”两个字,但我会用很多“管教”方法令孩子明白他要承担适切后果。因为只要孩子承担了适切的后果,其实父母是不需骂,更不需打。
港爸分享例子 让孩子承担适切后果
至于何谓适切的后果,其实都不外乎“自食其果”,“中止活动”,“撤去享受”,“故意忽视”等等。我以举几个简单情景,家长们不妨思想下自己会怎样处理。
1)你千叮万嘱孩子别拿着冰淇淋跑来跑去,他没听进去,结果打翻了满地。他伤痛欲绝,你会为他买一杯新的,还是坚持不给他买过(哪怕他会上演大龙凤)?
2)孩子坚持不收拾玩具,你会随便他,并为他收拾,还是会把没有收拾的玩具没收起一天,无论他怎样哭闹都不会提早发还?
3)孩子正餐长时间吃不好,你会情愿他饿着肚子一,两天,抑或借机会在其他时间给它不同的食物补充营养?
以上每个情景都有一些适切后果让孩子承担,只是家长们愿不愿意这样做。家长的每个决定都会影响孩子的对事情的看法。当孩子知道要承担后果后,一般都会哭闹甚至失控,那个时候家长仍然愿意坚持吗?万一坚持不到,情况就会更糟,因为幼儿会以为只要谁够大声,谁哭闹得够狠就可以话事。但只要坚持到底,孩子就可以学到宝贵的一课,学会听从家长的话,学会每件事都有一个后果,学会将来要小心做决定。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在你的育儿系统中,有一套“管教”的策略吗?
(补充:打孩子有机会触犯香港法例第212章《侵害人身罪条例》第39条《袭击致造成身体伤害》或第40条《普通袭击罪》 )
《本文获超级奶爸 何基佑 Kay Ho授权转载》
【编按:文章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为“孩子该打不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