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怀孕三大阶段安胎 中医教全方位养生之道 确保母婴健康

撰文: 阿言
出版:更新:

中医的安胎方法源远流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医徐之才提出了“逐月养胎法”,他强调孕妇在怀孕期间,不同阶段由不同的经络脏腑去濡养、孕育胎儿。从第一个月至第九个月,分别是肝、胆、心、三焦、脾、胃、肺、大肠、肾,到第十个月便“五脏俱备,六腑齐通,纳天地气于丹田”,妈妈可以与宝宝见面了!因此,我们可随着月份,为孕妇调养相应的经络脏腑,以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不过,现代人生活节奏急促,上述方法又较为繁琐,所以大致上可以三个月为一期,分三个阶段进行养胎。
本文作者:博爱医院林梦纳中医师

怀孕第一阶段(第一至三个月) 宜养血为主 助胚胎发育

此时孕妇面对的变数最多,例如持续阴道出血导致的先兆流产机会率高达25%以上。所以我们以“养血”为主要目标,运用补肾益气、养阴补血法,确保孕妇气血充足,让胚胎良好发育。常用药如:桑寄生、菟丝子、续断、地黄、白芍等。

而且,对于刚刚怀上新生命的女性,可能感到既雀跃又紧张,多伴见“肝胃不和”的情况,如:食欲不振、呕吐、胃酸倒流、疲倦等。此时治宜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常用竹茹、半夏、苏叶、黄芩等中药。这个阶段建议孕妇多卧床休息,避免过度操劳。同时对于妊娠不适积极求医,除了舒缓早孕不适,更重要是处理先兆流产,做好安胎保胎。

怀孕第二阶段(第四至六个月)确保气血充足及胎儿安稳

这个阶段一般比较稳定、安全,较少出现需要安胎的情况,可谓怀孕的“蜜月期”。中医安胎用药的方向与怀孕初期大体相同,以“健脾补肾”为主,当脾肾之气充足,同时消化、吸收、代谢功能正常,便有足够的气血营养去濡养胎儿。常用药如:党参、白术、山药、杜仲、砂仁等。亦可针对准妈妈的个别身体情况,进行辅助与调整用药。

另外,若出现频繁宫缩:肚皮从紧绷到疼痛,而休息不能缓解,或伴见阴道出血、腰酸等症状,则需尽快去医院检查以排除胎漏/胎动不安可能,厘清病情后再寻求中医师作安胎治疗。生活上,建议准妈妈减少提重物、剧烈运动和久站久坐,以免外力压迫和刺激子宫。还要保持心情愉快,多与身边人倾诉和分享,肝气舒畅,可让怀孕过程更加顺利。

进入怀孕中期,建议孕妇每天观察胎动频率。此时宝宝逐渐出现扭动、转身、踢腿等活动四肢躯干的动作,所以妈妈会开始感到胎动。初次怀孕的妈妈大约会在20-22周感觉到胎动,第二胎或以上的孕妈则在16-18周左右。测量时间为早、中、晚各饭后一小时之内,胎动次数超过3次即属正常。如果准妈妈在此时期的胎动过度频繁或减少,可能需要进行安胎治疗。

怀孕第三阶段(第七至九个月)宜留意怀疑伴随而来的不适 好好调理

宝宝的生长速度加快,准妈妈的肚子也越来越重,这时常伴随着尿频、水肿、小腿抽筋、腰酸背痛和气喘等不适。紧记不宜盲目进补,厘清不适原因,以防延误病情及摄取过多营养,亦需注意避免饮食过咸、过甜。

另外,有些孕妈后期出现暗疮、红疹、口臭,或便秘、口干舌燥等实热症状,可进行“清胎毒”治疗。不过坊间常用清胎毒的中药例如黄芩、金银花、菊花、白莲须等性质寒凉,使用不当容易伤及脾胃,导致腹痛、腹泻,甚至引起早产。所以,建议准妈妈们咨询注册中医师,切忌自行择药。

最后,倒数一个月就多多休息,保持每日轻量运动,调理好自己的身体,才有精力照顾宝宝喔!

博爱医院林梦纳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