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24节气|注意肠胃病避病从口入 附3款消暑食疗助清热解暑

撰文: 阿言
出版:更新:

夏至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今年夏至的日子为6月21日。“至”为极至的意思,指阳气生发达到极点,故称为“夏至”。这天,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中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高。夏至过后,北半球白昼逐渐减短,直至冬至为止。故中医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蕴涵阳极阴生的意思。
本文作者:博爱医院黄俊亮中医师

【气候特点】

《黄帝内经》有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指盛夏到来,烈日炎炎之余,亦见雨露充沛,动物朝气勃勃,植物繁密茂盛。阵雨多属骤来骤去,范围不广,但雨量颇大。香港平均温度约摄氏28度以上,但仍未算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养生妙法】

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界属于同一个整体,若顺应节气来保健养生,对健康百利而无一害,以下会从起居作息及饮食习惯方面简述具体方法:

1. 起居作息
2. 晚卧早起
3. 夏季作息,可以晚些入睡,早些起床,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
4. 合理安排劳动或锻练
5. 夏天暑热,易伤气津,烈日当空之时,避免户外工作,以免汗泄太过,容易中暑。
6. 勿贪凉喜冷:夏日炎炎,人体毛孔开泄,更易受风受凉,空调温度与室外温差不宜过大,风扇亦不应直吹,免患“冷气病”。
7. 饮食习惯
注意饮食卫生

夏天环境有利细菌或病毒滋生,保存不当的食物容易腐败变质,进食后会诱发肠胃炎。而且夏季湿气重,妨碍脾胃消化功能,饮食稍有不慎,会比其他季节更容易出现肠胃病。故此更应特别注意预防肠道疾病,避免病从口入。

多吃蔬果

夏至后气温升高,出汗量增,胃口欠佳,故此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加食欲同时补充水份为目标。宜多吃蔬菜及水果,既可消暑又能补充流失的水份。要注意,瓜果虽可消暑生津,但都要适可而止,避免过量,冰冷水果反倒容易损伤脾胃。

消暑食疗

夏至可多喝一些消暑祛湿的汤水,例如冬瓜、葛根、莲叶、牛大力、赤小豆、扁豆等,都是夏天常用的材料,有助清热解暑,以下则介绍一份汤水食谱:

【清补凉汤】

材料:生、熟薏米、淮山各30克;莲子、沙参、玉竹、干百合各15克;瘦肉500克

功效:健脾益气,清热利湿

做法:
1. 所有材料洗净
2. 生熟薏米、莲子及淮山先用清水浸30分钟;瘦肉切件汆水
3. 所有材料连水放入煲中,加足够水煲滚后转用慢火煲1.5小时,下盐调味即可

注:各人体质不同,上述食疗建议食用前咨询注册中医师

博爱医院黄俊亮中医师

相关阅读:大暑|宜清热袪湿 中医教处理小儿睡眠不安 附清热解暑汤水食谱

相关阅读:大暑│温度破35度易耗气伤津 中医教西瓜咁食最保健 煲1款解暑汤水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