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你“活得像个人”吗?子女难沟通 因你给不出自己没的东西
台湾基隆长庚纪念医院担任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诊医生蔡伯鑫,近日在Facebook发表一篇长文,有关亲子沟通的建议,让许多家长十分有感触,点赞分享。他提到这篇文章是他到北一女家长成长班进行演讲,对一位家长提问的回应。
当上述方法都无效:共同探索
这位家长的问题是:“要怎么向孩子问出未知与好奇的问题?”
这是蔡伯鑫医生每次在亲职讲座时,一定会提到原则之一,与如何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有关。以下是蔡伯鑫医生文字,他归纳出以下五个原则:
1. 家长得先活得像个人
对不起,第一点就这么简单粗暴。有句话是“我们给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如果只是被求生本能驱使我们战斗或逃跑,那我们是动物,不是人。
你可能感觉疲惫,但不应变成耗竭;你可以感觉烦忧,但不应持续被威胁;你可以感到受限,但不应变成被剥削。你需要让自己是有余力的,某种程度安全的,是被尊重与公平对待的。
你需要的会是你个人能做的事,譬如休息、转换情境与投入的活动以重新“活起来”。有时这不是你个人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你是不是被允许的问题,那么,请试着创造出那样的条件,譬如找到支援或能理解你处境的人,或者在必要时你所需要的真的是离开没错。
你得先好好是个人,才能面对另一个人。
相关文章:没钱没资格做父母?富养、穷养孩子各有好坏 5大原则助取平衡
2. 把孩子当作是大人
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去相信你的孩子是能说的”。如果总是感觉难以理解孩子在说甚么,问题不一定出在对方,也很可能是我们自己还没找到适合的方式去听到他想说甚么。
“理解”这件事总是双向的,就如同演讲中我提到关于自闭症的“双重同理问题(double empathy problem)”。诊间里,我总是尽可能的当家长与孩子进来、坐下后,选择先与孩子对话,并让家长在一旁聆听。请把孩子当作能表达自己想法、信念与价值观的“大人”,一个和你不一样的大人,这样的假设,会帮助我们好好把耳朵打开。
3. 把自己当作小孩
当我们变成大人后,其实我们没那么容易把耳朵打开。在心理治疗训练中有个吊诡的“初学者效应”,指的是刚踏入这一行还没受过太多专业训练的助人工作者,有时反而比资深的治疗师更能做到自由开放的与案主对话。
这是怎么回事?
是不是所谓的框架,反而带来的是限制?就像地图一样,让我们只前进那些被标示出道路的区域?
尝试丢掉一些你觉得大人应该是要怎样、身为父母应该是要怎样说话的框架,重新把当你还是小孩时,在公园里就能与其他小朋友一起乱追乱玩的能力找回来。孩子可以比你以为的还要会说话,你可以比你自己以为的更不仰赖说话。
相关文章:孩子外出用餐时吵闹 家长只懂说“nono”阻止 网民:理你才有鬼
4. 运用自己不同的声音
成为大人后的各种角色,确实可能限制了我们的本能,就像“人设”一样,让我们按照各种约定俗成的脚本在走。如果你真心认为前面说的“返老还童”很难,甚至你感觉那简直像是失眠时想要睡着一样,越努力越办不到。
好消息是成为大人后的我们,一定有比小孩经历更多角色,拥有更多人设可以运用。某次演讲后有位家长回馈说她自己是个社工,在工作中总是要与各式各样的案主建立关系,但回到家时却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对话。
去挖掘你的内在,一定有不同于平常展现在孩子面前的角色,可能是工作中的自己、可能是青少年时期的自己、可能是一样疯狂追韩星的自己。你就是你自己的资料库。
5. 运用不是自己的声音
所有你真实经历,或只是你看过、听过、或想像过的声音,譬如现在你阅读这篇文章时脑中可能浮现的我的声音,这些“不是自己的声音”,也同样有机会经由你的嘴巴被你说出来,成为你用来开启对话的新素材。
就像演讲那天那位家长用我的话来询问我,这件事本身不就已经展现这位家长正在实践“未知与好奇”这个精神了吗?
有些时候,“第三者”是很好用的,就仿佛你跟孩子对话时多了那第三个人加入,于是有了化学反应。
当上述方法都无效:共同探索
那万一上面所有方法你都试了还是没效,怎么办?那就真的去找第三者一起对话吧,这不正是我们医生与心理师派上用场的时候吗?你不需要让自己总是一个人去面对这一切。因为那样久了,真的,渐渐你会很容易活得不再像个人了。
蔡伯鑫分享了5个步骤,他也强调毕竟每个人、每对亲子、每次的场合与互动都是不同的,不可能会有单一的标准问句。其实有时候甚至不一定真的要是问句。本质上,它就是个“邀请”。
希望我们说出口的话,能让孩子有机会回应,就像“以我们的话为基础,在上头添加些甚么”,然后丢回来给我们,我们再继续添加些甚么又丢回去,就这样来来回回的,一起打开新的可能性。
这也是蔡伯鑫医生提到亲子沟通的第二个原则:共同探索。
人与人相处,特别是大人与孩子,容易存在不对等关系(不一定是小孩弱势,有时家长面对青少年反而是弱势的那一方),可以带着前文写到的5个步骤,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未知与好奇”的重要性,或许,那些憾事可以减少一些。
【延伸阅读,更多教育子女建议】
“3句话”千万别说!日本妈妈分享养育秘诀 教出子女都是高材生
孩子做事总拖拖拉拉?别再做咆哮爸妈 4招培养出“自动波”习惯
【本文获“妈妈宝宝”授权转载,原文:孩子难以沟通?先问自己“你活得像个人”吗?因为你给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