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跟子女做朋友”有伏?盲信这话 随时教出怨恨你的小霸王
“最好的亲子关系,就是跟孩子处成朋友。”不知道从甚么时候开始啊,育儿界就特别流行这句话。
网上不都说了?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的意见、反复说教和唠叨无用、别老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嗯,这届爸妈,主打的就是一个听劝嘛~
还有就是,很多人小时候就是在父母独断专行下长大的,对于自由的向往、平等的追求,可以说是要多强烈有多强烈。于是,很多人都早早在心里埋下了种子——
.等我有了孩子,一定不会这么对他…
.要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千万别变成那种扫兴的妈妈。
这想法肯定没错,谁不愿意亲子关系和谐稳定?
但养俩孩子这么多年,我越来越觉得,好好相处、不扫兴倒是没毛病,但谈到“做朋友”,还是得慎重!
因为很有可能,朋友没做好,孩子反而养废了!
相关文章:女儿偷拿较剪剪了个新发型 妈妈当下没责骂 引来网民正反论战
PART.1 只想维持“好父母”的人设,放弃原则
很多人想跟孩子“做朋友”,无非是想少落点埋怨,多避免点冲突。小时候,谁还没在日记本里说过两句爹妈的坏话?
现在轮到自己做父母了,就不想再做孩子日记里的“坏人”。一心只想,这好爸妈的人设,必须立住啊!于是:
周末休息,孩子想先玩一会儿再写作业。
你:总催他吼他,他肯定烦死我了——行,那你自己安排好啊,我不多干预了。
马上要上床睡觉了,可孩子撒娇耍赖就是不去刷牙。
你:这要强扭去刷,估计又是一顿争执——算了,今天晚上先不刷了。
是,当时的冲突是避免了,好父母这个人设立住了,但孩子就真的会买账吗?
大概率会是:
一整个周末放羊,晚上10点了,孩子还趴在桌上一边哭一边狂补作业,怨天怨地怨父母;
刷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卫生习惯没养成,蛀牙分分钟找上门,继续怨天怨地怨父母;
长大后所有兴趣班都半途而废,人家都有个特长可演,自己没一技之长的时候,依然怨天怨地怨父母...
卢梭说:“你知道用甚么办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小时候我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这句话不太中听,但细琢磨,也有那么几分道理的。孩子没有“前瞻性”,他们只想及时享乐。
如果我们明知道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还放任它发生。那么,孩子在你这里获得的“自由”,只会成为他将来步入社会时的“教训”。所以,身为父母,一定要拥有被孩子“讨厌”的勇气,有些时候“坏人”这个头衔,必须由我们来认领。
一个建议:做孩子的“闹钟”
举个例子:
你明天有个重要的会议不能迟到,所以定好了闹钟,安心的睡去了。为甚么能安心?因为你知道,闹钟会叫醒你。
我们父母应该扮演的,就是闹钟的角色。在关键的时刻,给孩子提个醒,这事儿必须开始做了、这事不这么做会有严重后果。
说实话,孩子也是依赖这个“闹钟”,需要我们时不时响个铃儿的。别觉得孩子只会要自由,他们也知道自己会偷懒、会拖延、会磨磨蹭蹭。就像我的女儿CC的周末作业,最开始让她自己安排,也是十次有九次掉链子。后来她自我认知也清晰了,知道自己一玩嗨了,就停不下来,“坏人”还是得我们来做。
虽然当时催会被嫌弃,但写完一身轻的时候,她就只剩感激了!所有才有后来她的主动邀请:“妈妈,我先玩会昂,你盯着我点啊,到XX点的时候,提醒我去写作业。”
如此,她便能放心的去玩。
因为她心里清楚,有父母这个闹铃“坐镇”,就不会出现周末晚上匆匆忙忙赶作业的情况,更不会因为完不成作业而被老师批评。说白了,学习任务也好,生活习惯也罢,又或是道德品行……该立的规矩必须要立,突破底线的行为必须约束,这是作为父母分内的责任。如果只想当个和颜悦色的“好父母”,把这份责任抛开,那才是真的害了他们。
相关文章:向孩子坦白感受也不坏!女孩决定最后一次埋身吃奶 妈妈不舍哭泣
PART.2 企图犯懒,下意识推卸
我们想跟孩子“做朋友”的另一个原因,是给自己一种警醒——要尊重孩子的意见,给孩子做主的权利,不要独断专行!但很多人没意识到,这很容易掉进另一个陷阱——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孩子。
想像一下:
便利店让孩子选自己喜欢的雪糕,他看包装选个抹茶味。你说这个苦,孩子还坚持要。你内心挣扎3秒——算了不跟他起冲突,买了。他吃了一口就不要了,你“阴阳怪气”:你自己不听,非得选这个的呀……
你跟孩子商量周末去哪,你建议公园,孩子偏惦记山里的小溪,你说现在冬天了,不能下水、山也很秃。孩子还是剁着脚,就去!就去!你挣扎3秒再度同意,结果下车冻得孩子直哆嗦,就要回家。你大声斥责:这不是你自己挑的地儿吗,你还抱怨上了。你品,你细品。
很多时候,我们明知孩子的决定是错误的,或者说可预见的,是不会顺利的。但是,为了避免冲突,为了“表示”尊重,为了证明我们不是那种“一言堂”的父母,我们会选择“朋友般”的尊重。
但是,这样只做对了一半。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根本不具备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所谓的“喜好”、决定都有可能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更别说为此负责了。作为父母,我们吃过的盐比他们吃过的米多,走过的桥比他走过的路多。一个几岁小孩儿说的话,怎么就能“全部”当真了呢。
揣着这样的明白,装“都是你自己选的”糊涂,可不是良策。
一个建议:规划不决断,做好PlanB
把孩子的想法考虑在内,没毛病。
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无论格局和远见,都要比孩子站得高、看得远。如果在做决定的时候,还一切都听孩子的,那我们岂不虚长了几十岁的年纪?白吃了几十年的大米?之前跟大家分享过,我自己保持情绪稳定的一个秘诀,就是把尽可能多的“意外”,归到“计划”之内。
我不认为孩子是突然在这些事情上无中生有,我会准备好,他们可能就是会在这些事情上出问题,然后做好PlanB,等他们放马过来:
抹茶苦,孩子大概只是图个包装好看,很可能不爱吃。但我自己很喜欢,我可以挑个他喜欢的草莓,如果他真的不吃了,我准备好跟他换;
这个季节上山玩水几乎不大可能,孩子多半会后悔。所以我查了一下附近有果园,到时候如果玩水不成,可以带孩子们去采摘苹果,大概率也是开心的一天。
其实,孩子不听劝选了错误的路线、挑了不好吃的口味,这已经是为自己的决定买单了。
此时父母的意义,不是做一个旁观者“卸膊”:我听你的意见了哦,你自己做的决定,可怪不得我。而是应该扛起父母的责任——替他这个不完美的决定“缝缝补补”就好。我们补上个几次,孩子也会逐渐“上道儿”,再做决定的时候,会越来越全面。
相关文章:“3句话”千万别说!日本妈妈分享养育秘诀 教出子女都是高材生
PART.3 把孩子当“大人”,追求“平起平坐”
大家发现没,这届年轻父母,牺牲感和付出感不像老一辈那么强烈了。
朋友跟我分享一件事:
有天晚上都躺在床上关灯了,孩子开始要喝水,要求她去倒水。好不容易暖和的被窝,朋友也不想出,希望孩子自己去,几番拉扯,终于爆发:凭甚么你喝水,我就要给你去倒;我已经躺在床上了,要喝你自己去!
孩子就是执拗的一边哭一边偏让她去。妈妈的倔强也盖不住了:我也第一次当妈,凭甚么总要让着你啊!最后还是嫲嫲出马圆了这场闹剧。事后也苦口婆心:“一点小事,你帮她做下怎么了?你是妈妈,你是大人,怎么那么计较?跟孩子一般见识?你以为她依赖你的日子还能有几年?”
大抵,是我们这代人太怕自己成为上一代人眼里,那种只有孩子、没有自己的“猕猴桃妈妈”、“鱼头妈妈”了吧。
所以,“朱古力不能你自己吃,也得留给我一半”、“脾气别乱发,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可不会次次让着你。”说实话,如果父母总是这样“斤斤计较”,30来岁跟几岁的孩子要公平,那么孩子非常容易活得没有底气。
底气是甚么?底气就是,“至少在一人那里,我可以任意索取”,这个对象大概率是妈妈。但妈妈说:不行,你凭甚么?那么不难想像,未来孩子需要你的时候:
上学时:身体不舒服,要妈妈来接吗?算了,她也忙,肯定嫌我烦。
结婚后:工作太忙老公出差正巧孩子病了,要找妈妈帮忙吗?算了,看她最近也有安排,肯定嫌我烦。
毕竟,连一包朱古力都要要走一半的父母,自己发点小脾气他就会发更大火的父母,怎么值得孩子放心托付更重要的希望呢?
父母跟孩子,越平等,越疏离。
一个建议:父母还是应该保有一些付出感
尤其是在低龄阶段。
孩子喜欢有力量感的大人,当我有需求,妈妈永远满足;当我有困难,妈妈永远有办法;当我情绪失控,妈妈还能情绪稳定,这会让孩子安全感十足。
如果你的行为让他觉得,你跟他一样幼稚,他对你的信任感也会逐渐消耗,不敢过分依赖你,亲子关系反而会疏远。
至少青春期以前,他们需要你作为一个大人,让他依赖,给他保护、包容和可以“小放肆”的空间。
一点补充
最后我想说,和孩子做朋友,这初衷肯定没问题。
但是如果因为不想落埋怨,就放弃管教的原则;企图犯懒,就下意识推卸责任;或者生怕自己付出多了养出白眼狼,就斤斤计较……这或许就变成父母责任的缺失了。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副主任医生;
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本文获“CC爸妈”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