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童自杀│隐蔽个案表面乐观难识别 校长倡留空间予教师关心学生

撰文: 陈嘉慧
出版:更新:

学童自杀情况引起各界关注,香港基督教服务处调查发现,有部份自杀个案是难以察觉的隐蔽个案,他们或是师长眼中乐观、生性的好学生,正面形象令身边人难以辨识他们的自杀风险。有校长指出,疫情令师生较难建立信任关系,令学生感觉少了倾诉对象,建议学校可多举办师生活动,长远为学生建立更完善的支援网络,并给予老师空间去调配工作,留出更多时间关心学生。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主任钟慧妍(中)表示,部份自杀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不俗,成绩品行都不错,甚至有老师形容他们性格乐观,正面形象令到周围的人难以辨识他们有自杀风险。(陈嘉慧摄)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主任钟慧妍表示,机构由2022年至今共处理六宗自杀身亡个案,透过向相关老师、家长了解,发现该六名学生均长期面对压力,包括单亲家庭、贫困或与家人关系欠佳等,但几乎全部个案都没有向社工或老师求助,而六名学生中只有一人是社工等专业服务的跟进个案。

她指出,这些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不俗,成绩品行都不错,甚至有老师形容他们性格乐观,“可能这些正面形象令到周围的人难以辨识他们(有自杀风险)。”她亦指出,这些个案并没有显现大众一般理解的情绪病状况,如愁眉苦脸、情绪低落等,认为社会有需要正确了解精神疾病的不同征状。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于11月以面谈方式访问150名中学生,了解他们对自杀的看法与求助情况。(陈嘉慧摄)

机构另于11月以面谈方式访问150名中学生,了解他们对自杀的看法与求助情况。结果显示,有不少学生对于寻求协助有顾虑,包括“担心传开或被嘲笑”(30%)、“怕被批评或追问”(16.7%)、“不被理解”(14%)等。该机构建议政府加强对精神健康的公众教育,减少学生对求助的顾虑。此外亦要创造空间让老师了解学生,加强师生连系,建立互信关系,以及支援家长应对子女成长需要。

香港学校训辅人员协会副会长李建文(右)认为,社会及政府其实也可给予教师更多支援,例如在教学目标达标要求上提供一些弹性,让老师有空间去调配他们的工作,留出时间多些关心学生。(陈嘉慧摄)

香港学校训辅人员协会副会长李建文表示,数年疫情下学生较少机会接触老师,而教师流失亦令学生不时要面对新老师,以至师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互相了解,老师亦难以发现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学生。

政府早前推出为期两个月的应急机制,以及早识别有较高自杀风险或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学生。李建文认为,应急机制可至少延长至8月,以覆盖公开试及学校考试等高危时段。而在应紧以外,他亦建议学校可分配时间及资源,包括举办师生聚会,让学生与老师和朋辈建立连系,长远为学生建立更完善的支援网络。

教师方面,李建文建议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可更持续地去聆听和了解学生所面对的困难,并且可更主动地去了解可用资源,例如找社工商量如何去帮助学生等。他特别提到,各界其实也可给予教师更多支援,例如在教学目标的达标要求上提供多一些弹性,让老师有空间去调配他们的工作,留出时间多些关心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