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试|小学生进步惟中学生倒退 摘花变栽花、欢宽难辨
港澳地区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GAPSK)公布香港学生普通话水平状况及发展趋势,当中小学的普通话指数有进步,由88.6升至89.9,但中学的普通话指数则由80.9下降至76.9,GAPSK指情况可以接受,但有进步空间。
GAPSK首席学术顾问张丹指,中小学生的普通话基础薄弱,引致持续性结构问题。例如声母翘平不分,将“摘花”说成“栽花”等,“欢”会读成“宽”等,是受广东话发音影响而出现的普通话发音错误。她建议学校应明确设立普通话科或普教中的“坚定性及必要性”,她指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各个民族沟通工具,更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GAPSK今日公布,今年香港小学的普通话指数由88.6升至89.9,但中学的普通话指数则由80.9下降至76.9。至于幼稚园学生在聆听能力、描述能力及表现能力都有提升及改善,但在语音辨识和语言组织能力上相对较弱。
GAPSK首席学术顾问张丹指出,中小学生学普通话由于基础薄弱,引致持续性结构问题。例如声母翘平不分,将“摘花”说成“栽花”等。而笔试中则常犯语言规范的量词用法错误,如“一面旗”说成了“一支旗”等。
另外,学生常见的问题包括将“约”读成“叶”、“欢”读成“宽”等,语言组织上常见的错误则将“端出蛋糕”说成“担出蛋糕”,是受广东话发音影响而出现的普通话发音错误,导致动词搭配不当。
考生拼音知识不足
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博士麦子茵表示,总结过去两年中小学考生的成绩,可见随着学生年级增长,拼音、词汇、语法能力相应下降,而考生笔试成绩比口试成绩弱,可见考生的拼音知识不足,普通话基础比较薄弱。
GAPSK考试委员会项目主管李照娥指,据现时的中学课时安排,于中一、中二仍有普通话课,但中三起学生要为选读高中学科做准备,普通话科则会停授,以腾出课时,认为在课程编制时,预留空间让学生学习普通话。
津贴小学议会主席、九龙湾圣若翰天主教小学校长胡艳芬指,受疫情影响不少学校重新规划网课的课时分配,因普通话相较其他主科较不重要,通常会放更多课时在主科中,而小学则因会以普通话教中国语文,所以影响相对较少。她建议学校之外,家长亦可为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音超话学习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并鼓励或陪伴子女金加校内、校外的普通话活动。
张丹建议学校应明确设立普通话科或普教中的坚定性及必要性,她指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各个民族沟通工具,更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学校在课程编制时,需为学生留下学习普通话的空间,如时间不足则有需要加强课上课下互通,并增加学生参与社会普通话教育活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