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全现金生活、全电子支付过5日 四中学生真体验夺消委会大奖
消委会“第23届消费文化考察报告奖”在周一(3日)举行颁奖礼,近年市民在疫情下生活,更改变消费模式,有得奖学生队伍便尝试仅以现金生活14日,再以电子支付生活5日,是怎样的体验?
他们在过程中,曾首次到港铁站售票机买车票,上了巴士才发现不够现金,需向陌生人借钱,亦不能享有半价车费优惠。最终他们感叹电子支付确实方便快捷,但现金的人情味无可取代。“冇谂过现金都可以有咁大嘅人情味同温暖,我觉得呢样系电子支付畀唔到嘅嘢。”
“第23届消费文化考察报告奖”初级组冠军,为九龙塘基督教中华宣道会陈瑞芝纪念中学,由4名中三学生所组成的队伍,得奖作品为“向无现金世界出发?我们对现金的恩怨仇情”。学生当时计划仅以现金生活14日,再尝试无现金以电子支付生活5日,得奖当日他们均表示感受良多。
经历一︰向陌生人借钱搭车 感受人情冷暖
林钰尧某日回家突然下起滂沱大雨,当时她没有足够的零钱搭巴士,惟正试验全现金生活,八达通属于电子支付,因此她只能硬着头皮,向前面素不相识的姨姨,请求借出2元硬币,最终获慷慨解囊。
“冇谂过现金都可以有咁大嘅人情味同温暖,我觉得呢样系电子支付畀唔到嘅嘢。可能好平常一个两蚊银,但佢决定咗我系咪要淋雨行返屋企。”
经历二︰叫外卖现金付款被逼付13元贴士
疫情期间市民减少外出堂食,陈芷锐过去叫外卖,一直以家人的电子支付帐户付款,未曾试过即场现金支付。不过当日外卖员不断按门铃,貌似感到不耐烦,并询问她是否需要找续,令她误以为其他顾客并不要求找续,心想︰“死喇,我系咪好阻你时间呢?”
备受压力的陈同学选择回答“唔使找”,但该外卖收费为57元,而她手上仅得50元及20元的纸币,意味外卖员可剩袋13元。她回想当时的经历,大呼吃亏︰“蚀咗13蚊畀佢!”
经历三︰难再享有学生八达通半价优惠 每程蚀$2
陈楠谦平日搭港铁使用学生八达通卡,即享有半价优惠,惟试验的14日期间,他只能以现金即正价搭港铁,每程平均蚀2元。虽然受疫情影响,当时不需回校上课,不必经常外出搭港铁,但他亦有著深刻的体会,并反问︰“事后谂返系咪令到我哋选择嘅权利减少咗呢?”
陈芷锐亦坦言,由于自小乘搭港铁均使用八达通,不须使用售票机。她认为购票的步骤复杂,更需寻求他人帮忙。“我试过喺部机买飞,系唔识买,要揾人帮手先可以成功搭车。”
经历四︰用自动增值八达通惊觉有次数限制
伍怀谷某日在试验5日电子支付期间到超市购物,并携带母亲授予的八达通,具有自动增值的功能。本来他打算大买特买,但埋单300多元嘟卡时,系统却显示余额不足。他向母亲查询后,才惊讶得知该款八达通每日限制自动增值最多一次。“𠮶下就好Surprise(惊讶),谂住自动增值系无敌,嘟几多次都得。”
伍同学续指,虽然电子支付相比现金更快捷,但无法取代现金的“人情味”,例如以八达通嘟卡只能够看到余额的变化,不如现金所带来的重量。“即系你嘟10蚊同1000蚊,都系嘟一嘟跟住畀到钱。但系畀10蚊纸,同夹埋10张100蚊纸,个感觉会好唔同。”
设计可折叠胶樽模型推动环保
此外,在“可持续消费创意设计”主题奖方面,今届高级组最卓越设计奖、最创新意念奖,得主为真光女书院五名中六生所组成的队伍,包括钱朗澄、曾悦、黎家乔、汤晓仪、刘嘉淇,所有同学的选修科均为物理。
同学们表示,由于最常见的即弃塑胶用品为胶樽,当时她们在日本文具网店发现一款多角形擦胶,萌生出有效减少体积的想法,因此希望透过改良现有的Bonaqua胶樽,尝试运用切割和塑模技术,让胶樽更轻易由“扭细”变为折叠。
问到设计过程中最困难之处,同学们透露筹备过程约一个月,资源及时间有限,不足以制作真实的成品,只好寻找折纸教学及资源,以硬卡纸制作可折叠的模型。虽然目前没有胶樽制造商相关的渠道,但她们期望未来有厂商考虑设计,让胶樽更容易收纳及回收。
消委会与教育局合办,并获资科办及资讯科技教育领袖协会支持的“第23届消费文化考察报告奖”周一举行颁奖典礼,颁发18个奖项。今届在疫情影响下,仍有逾2,500学生组成逾590支队伍参加,涉及全港77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