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01》中华文化学生讲座 张飞庙传承人郑诗泳谈香港非遗文化

撰文: 凌雯静
出版:更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学透过学习和传承宝贵的非遗文化,可更深入了解中华文化。《香港01》早前邀得香港张飞庙传承人、筲箕湾渔民文化推广人郑诗泳(Mandy)到东莞工商总会张煌伟小学主持中华文化讲座,介绍本土民间节诞,以及香港张飞庙、香港张飞诞的由来。

郑诗泳向学生介绍香港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本土民间节诞。(罗国辉摄)

简介非遗文化项目 节庆占300多项

郑诗泳是张飞庙及庙群的第二代传人,亦是香港刘关张庙群管理及文化推广人。Mandy 在讲座中首先向学生介绍香港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本土民间节诞,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

她指,现时本港有超过500个非遗项目,包括港人熟悉的粤语、粤剧、点心制作、张飞诞和长洲太平清醮等,而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的项目就占300多项。

郑诗泳向同学讲解张飞庙及张飞诞的由来。(罗国辉摄)

Mandy 续说,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融之地,其非遗项目既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也融入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例如粤剧、凉茶、港式奶茶制作技艺等,均体现了香港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分享张飞庙的由来 成香港独特文化景观

作为张飞庙及庙群的第二代传人,Mandy也和学生分享张飞庙及张飞诞的由来。她表示父亲郑兴当年建立张飞庙,是源于弟弟郑宝义年轻时得了怪病,后来因获神明显灵,示意是张飞降身,并著他们为其建庙以保佑康复。为了答谢神恩,本身是渔民的郑兴决定变卖渔船,在筲箕湾山上关帝庙旁,再建庙供奉张飞。Mandy说,这些庙宇的建立,不仅体现了她的父亲和叔叔义气和胆识,也反映了香港民间对三国文化的尊崇和传承,成为香港独特的文化景观。

郑诗泳表示,筲箕湾南安坊坊众会负责筹办活动庆祝张飞诞,并由经生主持诵经,另有包括请神、巡游及醒狮表演等仪式活动。(罗国辉摄)

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是张飞诞的日子,Mandy说供奉张飞是为了祈福驱邪,善信主要为筲箕湾的街坊及渔民。每年正诞日,筲箕湾南安坊坊众会负责筹办活动庆祝张飞诞,并由邀请主持诵经,另有包括请神、巡游及醒狮表演等仪式活动。

《香港01》早前邀得香港张飞庙传承人、筲箕湾渔民文化推广人郑诗泳(Mandy)到东莞工商总会张煌伟小学主持中华文化讲座(罗国辉摄)

《香港01》推出的中华文化学人计划,就教育局“推广中华文化体验活动”一笔过津贴,为学校提供全方位支援,包括内地交流团、本地校外参观、专家到校讲座、体验工作坊、到校展览和摊位、教材套等,支援中、小学于推动中华文化学习。

《香港01》具备支援数十间本地中学及小学举办中华文化相关活动经验,包括内地交流团、本地参观、到校讲座和工作坊等,同时可为学校提供媒体报道支援,与社会各界分享学校推动中华文化的动向。

如有兴趣了解更多详情,可电邮至education@hk01.com或 WhatsApp(35828747)与黄先生联络。

即睇30万元“推广中化体验活动津贴”申请运用详情

甚么是“我的行动承诺”加强版?

“我的行动承诺”加强版是优质教育基金项目,本港中、小学校可申请最多30万元推行媒体及资讯素养、国民教育及国家安全教育,而且不影响学校申请其他优质教育基金拨款,详情可按此了解更多

学校透过“我的行动承诺”加强版拨款可举办甚么活动?

学校可运用拨款邀请外间机构,就媒体及资讯素养、国民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为学生、家长、教师举办讲座、工作坊、参观具公信力传媒机构等。《香港01》正支援学校举办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