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的成绩单
在2023年两会正式接任国务院总理之后的首场记者会上,李强以坦诚、自信、接地气的表现获得了舆论好评。也是在这场记者会上,在回答新一届政府工作重点时,李强说,“客观地讲,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政府工作就是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在响应网民关心的热点民生问题时,李强表示:“我很愿意响应网民的关切,一有时间我也会上网,看看网民关注什么,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
现如今,距离首场记者会已经过去近一年时间,计划于3月初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李强将带来任期内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交出第一份正式的成绩单。1月23日召开的专家、企业家和教科文卫体等领域代表座谈会上,李强在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后给出了首份成绩单的总基调——成绩的取得很不容易。“虽然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
具体到成绩单的数据层面,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已经做了说明。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5.2%,略高于官方设定的5%左右的目标;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基础设施投资只增长5.9%,不如预期;出口增长0.6%,不及2022年10.5%的增长;社会消费增长达7.2%,但居民消费在中国经济的占比不到四成;暂停了四个月的青年就业数据再次公布,统计方式将在校生剔除,16岁至24岁青年失业率为14.9%;另外,2023年中国人口总数去年净减208万至14亿967万,这也是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宏观数据尚可,微观感受较差,这是中国必须面对的现实。也因为这样,多数国际机构对2024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并不高,低于2023年,比如世界银行预测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为4.6%,瑞士银行也预测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大约是4.6%。据推断,李强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大概率将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锁定在5%左右。
与此同时,正在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也公布了相应数据。截至发稿,已有25个省份公布了2023年GDP具体数据,其中20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2024年的增速目标。在中国126万亿经济版图中, “前四把交椅”依然由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稳坐。其中,广东GDP首次迈上13万亿台阶,江苏也以5.8%的增速逼近13万亿,而山东和浙江也取得了6%增速的佳绩,分别迈上9万亿和8万亿的台阶。其中,25个省份中有15个省份GDP增速跑赢全国5.2%的水平。
究竟该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国经济?当“中国经济光明论”遭遇“中国崛起顶峰论”,对于中国经济的讨论是否如同疫情期间“动态清零”和“与病毒共存”的讨论一样,成为了一场“公婆之争”?
坚持“中国经济光明论”的一方认为,应该算大账、算长远账,虽然中国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问题,但中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所以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坚持“中国崛起顶峰论”的一方认为,虽然中国2023全年经济增速达到5.2%,高于官方年初定下的5%左右目标,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走出疫情阴霾,经济下行已经成为中长期必然趋势。其背后是中国发展模式的顶层思路之变,也即从原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重意识形态和安全”,以“讲政治”压倒“讲经济”,故此当社会普遍对此缺乏共识,且获得感越来越低,执政者要想提振社会预期与信心,可能性基本为零。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加上中国经济调结构、转方式的周期,李强的成绩单,既是一份经济成绩单,同时又不局限于经济本身,而是一笔政治账、舆论账、人心账。这对致力于解决“挨骂”问题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挑战丝毫不逊色于在预期和信心低迷的今天重新凝聚社会共识,进而提振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