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的艰巨任务
今年两会正式接任中国总理的李强,时下正在进行其任内的第一次外访,目的地是德国柏林,随后还要访问法国。
人们在关注李强的德国行时,丝毫不掩饰这是“一个艰难的时刻”。一方面源于中国经济复苏乏力,各方预期低迷,基于悲观预期导致的不敢消费与不敢投资正在成为新常态,对外资而言,北京加速维护国家安全和反间谍动作也加剧了担忧;另一方面,崛起的中国正在成为很多西方民主国家眼中的威胁,“去风险”“降依赖”似乎也正在成为一些国家的共识。
比如《纽约时报》即直言,“大流行后,中国的经济复苏速度慢于预期。一些西方公司也对在中国进行新投资持谨慎态度,因为习近平主席今年开始推动加强国家安全——包括扩大反间谍法,加强警方对在华西方公司的审查。”“中德关系尤为重要:它是中国最大的欧洲贸易伙伴和欧洲外国投资的来源。”
就在北京宣布李强出访消息的前一天,德国联邦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指责中国寻求利用其经济实力达成政治目标并谋取地区霸权,因此对地区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而在上个月,包括德法在内的七个工业国集团(G7)在日本广岛举行峰会时曾发表一份联合声明,强调七国在与中国经贸交往中采取“去风险、但不脱钩”的共同立场。刚刚结束访华之行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似乎示范了什么叫“去风险、但不脱钩”。
基于此,对李强来说,上任之后的首次外访,既需要提振各方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也需要针对中国发展是各国的机遇而非挑战进一步释疑解惑。
所以不管是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总统施泰因迈尔,还是同德国工商界代表的座谈,李强的关键着力点也集中于此。比如在会见朔尔茨、施泰因迈尔时,李强表示要“持续增信释疑”、“中德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中国发展是对世界的积极贡献,是各国的重要机遇”、“中国和德国是现代化道路上的可信、可靠合作伙伴”。
再如在与西门子、大众、奔驰、宝马、舍弗勒、巴斯夫、科思创、瓦克化学、默克、思爱普、安联等德国企业负责人座谈时,李强表示,“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需要冷静思考,在诸多不确定中把握确定性,主动顺应规律,把握大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中德两国互利共赢的合作大势。”“企业对风险的感受最直接、最敏锐,知道如何规避和应对,应该把防风险的主导权还给企业。防风险和合作不是对立的,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应该辩证看待依赖问题,不能人为夸大‘依赖’,甚至把相互依存与不安全简单画等号。对于一些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各方完全可以通过协商合作,共同防范应对。”
话虽如此,但在中国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比黄金还重要的信心要想提振起来,却并不容易。数据显示,4-5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大幅回落,居民不敢消费,预防式储蓄,企业不敢投资,1-4月民间投资只有0.4%,落后整体投资增速4.3个百分点。至于释疑解惑,虽然很快收获了德国方面“反对脱钩”“反对任何形式的阵营对抗”的回应,但在中美对抗持续加剧的当下,包括德国在内的第三方国家,早已学会了如何“两条腿走路”。
另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结束首次外访之后,李强将于6月27日出席在天津举行的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驱动力”。在出任总理前长期在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浙江任职的李强,显然深谙什么是企业家精神,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和公开讲话中,李强也多次谈到温州的重商文化,以及浙江的草根经济、创业文化和开放诚信。而在今年两会结束之后的首次记者会上,李强也用“四千精神”总结企业家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但面对今天的经济和外交困局,以及随时可能到来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李强的艰巨任务显然不只是做好施工队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