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缺位、两张皮、政策打架 “中国式共存”之路为何这么难?
自中国官方公布防疫20条措施之后,各地开始紧锣密鼓响应、跟进与调整。一些地方步子迈得大,如河北石家庄取消查验核酸,以至于民众一时无法接受,直呼“看不懂”、“不敢出门”;一些地方治标不治本,如北京关停了朝阳区不少核酸监测点,进入公共场所需查验24小时核酸的要求照旧,以至于人们在仅存的核酸点大排长龙,上班族怨声载道;还有一些地方“变相”静默、封城,如陕西榆林15日凌晨开展全区核酸检测,封堵路段,通过各种方式限制民众自由流动,形式上等同于静默、封城。
无疑,20条措施公布前一天召开的最高层常委会,对中国防疫政策进行了重新部署,这是值得肯定的重大变化。相较于今年5月15日的常委会突出强调“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以及7月28日的政治局会议要求“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综合看、系统看、长远看,特别是要从政治上看、算政治账”,今次常委会更加聚焦如何优化防疫本身,尤其是明确了哪些不能做,比如入境完成隔离后目的地不得重复隔离,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纠正“一天两检”等不科学做法,允许非高风险区域外地人员离开,目的地不得拒绝接受滞留人员返回,诸如此类的具体要求,相较于“作斗争”、“算政治账”,更便于各地“对标对表”,推动精准防疫。
对今天的中国来说,防疫政策之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方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激增,长时期的严格防疫政策已经让民众疲态尽显,基层社区工作者和医护人员的忍耐也逼近极限,另一方面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纷纷放宽防疫政策之际,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可能长时间地隔绝于世界之外。但中国的问题往往是“摁下葫芦浮起瓢”,尤其是防疫政策之变牵一发动全身,从近乎“绝对清零”的严防严控到适度放开,不可避免会出现新的问题与矛盾,石家庄等地第一时间的做法引发的舆论恐慌就是典型的例子。
从20条措施公布后引发的反响来看,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重视:
其一,防疫政策的调整需要以民众理性认识病毒作为基础和前提,当官方引导缺位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单纯为响应中央号召贸然放开,无疑会起反作用,毕竟20条措施是为了优化防疫政策,而不是全面放开,更不是躺平。
在20条措施的“加强优化调整工作的组织保障”部分,特别提到,“引导客观认识我国防控政策措施的优化调整是基于病毒变异的特点,既是科学的更是必要的,争取广大群众和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筑牢群防群控基础。加强舆情监测,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事实上,这里的“引导”应该不只是局限于“争取广大群众和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更应该包括引导民众对病毒本身的认识,这既是当前精准防疫的必要认知前提,也是后续进一步放开的必要民意基础。郑州富士康事件、石家庄民众囤积连花清瘟等,都说明中国很多地方的民众对病毒本身的认识仍停留在武汉疫情阶段。
其二,“既要还要”的两难还在,怎么平衡,接下来一段时间对各地都是很大的挑战。而且基于施政的惯性,一些中小城市会更倾向于维持原来的防疫政策,这样就产生了中央要求与地方防疫的“两张皮”现象。
在20条措施重申了“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也提到“既要避免疫情外溢,也不得加码管控”,“整治防控不力和过度防疫问题”。自上海疫情以来各地在防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说明,要避免疫情外溢,往往就必须通过“加码管控”才能实现,这不是一个唯意志论的问题,而是由病毒本身的传染性决定的,虽然官方一再强调要整治“过度防疫”问题,但在惩罚力度上却远远弱于整治“防控不力”。所以“既要还要”最终落实在行动上,看似明确了防疫的总要求和大方向,但注定很难两全。这也是为什么20条措施出台后,人们会纷纷感慨“各地防疫更难了”的原因所在。
其三,在各地在落实20条措施时,已经开始出现“政策打架”的情况,如果这样的问题不解决,不仅很难推动真正意义上的防疫之变,反倒会积累起新的民怨、民怒。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政府的公信力。
比如20条措施之第六条明确规定,“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制定规范核酸检测的具体实施办法,重申和细化有关要求,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但事实上,在常态化防疫之下,再加上近期各地本土病例激增,不少地方要求民众进入公共场所必须提供24小时内的核酸阴性证明,这样就等于变相在扩大核酸检测范围。这个矛盾究竟怎么解?是政策安排上迫切需要协调的,因为目前北京等地已经开始出现相关问题。
基于以上情况,中国官方或应考虑在适当的时候推出防疫白皮书,既是对三年来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对“中国式共存之路”究竟怎么走的总说明。阶段性总结,不该只是铺陈成绩,而更该聚焦于经验和问题的总结,这样才有助于切实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说明应该基于科学研判,病毒变异至今,传染性如何,致死率如何,疫苗接种率如何,药物储备情况如何,感染后如何应对,如何避免医疗挤兑,老年群体免疫屏障怎么建立等等。如此,才能避免在清零和放开之间来回反复,也是中国进一步走向放开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