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论坛︱习近平首次给台湾青年回信有何玄机?

撰文: 张钧凯
出版:更新:

第14届“海峡论坛”于7月12日起在福建登场,今(2022)年延续“扩大民间交流、深化融合发展”主题,由青年论坛打头阵,13日举行论坛大会。内地官媒新华社报道,习近平11日给参加海峡青年论坛的台湾青年回信,勉励两岸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携手打拼。

在这封仅有两段、全文约250余字的回信中,习近平先是欣慰于台湾青年在大陆找到实现梦想的舞台,“感受到了两岸同胞一家亲的热切感情”。接着提出政策承诺,将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最后则是有所寄望,盼台湾青年多分享在大陆的经历和感悟,与大陆青年携手“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绽放异彩”。

据新华社报道指出,之所以有这一封习近平的回信,缘于参与本届海峡论坛的50名台湾青年写信给习近平,“讲述了在祖国大陆学习、工作、生活的经历和感悟,表达了为民族复兴和祖国统一贡献力量的坚定决心。”

海峡青年论坛于7月11日至12日在福建厦门举办。图为12日,台湾青年在海峡青年论坛上演唱歌曲。(新华社)

首度“回信”台湾青年

这不是习近平第一次给台湾人士写信,2017年5月在大陆的台商团体“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成立10周年,习近平在贺信中强调愿意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欢迎台湾同胞到大陆投资兴业,并承诺将切实维护台胞合法权益。此外,他也希望该团体“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然而,与2017年的“贺信”不同,今次习近平给台湾青年的是“回信”,经查应是习近平上台之后的首次。透过此种一来一往的互动模式,这封简单的回信或许透露了北京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玄机。

事实上,在大陆给领导人写信并非神秘之事,而领导人的“回信”,还成为了一种特殊形式的文体。

2017年5月24日,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会见参加庆祝大会的台商代表并讲话。(新华社)

获得领导人回信不神秘

央视网视频微信公众号曾经发布文章,图解“如何获得领导人回信”。综合相关资讯,只要在信封上写清楚中央国家机构或者领导人姓名,贴足邮票寄出,信件会被投递到位于中南海西侧院墙外“府右街乙27号”的中南海邮局。经安全把关后,信件下一关会被转送到国家信访局。国家信访局办公大楼四层有间“信件分拣室”,工作人员会按照内容和重要程度,分别向上呈报,或是给国家机关和相关部委参阅;有的则是转到省局,由省局根据信件的情况,再转到市里或者直接在省一级办理。

知情人士透露,透过两会代表在全国两会期间投书,或是借助党委、政府各部门和人大、政协等机构的内部渠道,都是让信件“脱颖而出”、增加领导人回信概率的重要因素。而国家信访局向上呈送的信件,会送到领导人秘书处整理来信摘要,经过重重关卡最后来到领导人的案头。

至于中央领导人每年收到信件几何,并无公开资料可供考证。不过朱镕基在1995年冬天接见第四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代表时,曾透露他每年从中办国办信访局接到1万多封人民来信。而《人民日报》2000年也有报道指出,当时在信访局收到的众多来信中,直接写给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的一年约2万件。

大陆媒体图解“如何获得领导人回信”。(微信公众号/央视网视频)

习近平回信的弦外之音

从大陆媒体披露习近平回信的相关报道来看,“青年群体”和“基层干部群众”是其最爱回信的两大对象。据统计,习近平的回信篇幅约在200字至500字之间,大概在两至三段左右,结构上往往先表达收信后的心情,从而回应信中涉及对象在工作或学习的看法,最后提出期望与祝福。因此,“欣慰”与“高兴”是出现最频繁的用词,而且多数回信都会提及“中国梦”。

有专家分析,习近平的回信“不仅是复信的问题,更会推动某一个方面工作的发展”。也有看法认为,其回信“往往是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发出,或者就重要的话题作出表态,产生的影响往往扩大到一个省,甚至有全国性影响。”

可以看到,2021年中共百年党庆前夕的6月21日,习近平选择回信给北京大学来自32个国家的45名留学生,借此传达希望外界能够“读懂今天的中国”,而建议的最佳途径在于“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向外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透过这封回信,习近平在当下时间点想透露的讯息,可说是不言而喻。

2021年中共建党百年前夕,习近平回信给北京大学留学生,信中肯定“你们主动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历史,这对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将来十分有益”。(新华社)

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今年5月24日习近平回信给相识于37年前的美国老友萨拉·兰蒂(Sarah Lande),他在信中忆及两次到访爱荷华州的经历,鼓励兰蒂女士和爱荷华州老朋友们继续撒播友好的种子,为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作出新的贡献。此时则是中美大国竞合激烈化之际,而中美双方高层也透过不同场合接触沟通、谋求“护栏”共识,习近平这封回信的用意自然也就不在话下。

对台政策受领导人重视

此次海峡论坛的举办,虽已迈入第14个年头,但两岸政治关系陷入冰封,台湾内部舆论对海峡论坛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及遇袭身亡的安倍晋三相关新闻。再加上国民党主席先前访美期间,将“九二共识”表述为“没有共识的共识”,也令国共关系备受考验。回顾上述大陆领导人“回信”的脉络,或可了解到北京对于海峡论坛的重视,希望竭力维持两岸民间交流的热络场面,将舞台开放给在陆工作求学的台湾青年,并向海峡彼岸由于政治形势而对于“西进”观望中的人们招手。

港媒中评社于7月10日发表快评,解读今年的海峡论坛释放两个重要讯息,一是陆方仍“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的政策不变”,二是反映两岸民间交流势不可挡。若是加上习近平11日给台湾青年的回信,更显见北京贯彻2019年“习五点”的倡议,既强调“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也将一般民众与主张台独的群体分隔对待,展现“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的决心。

2021年12月11日在厦门举行的第13届海峡论坛,来自台湾的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林哲元(图)在大会发言,分享他赴大陆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林哲元说,他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台湾人为什么研究马克思主义?”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因为在台湾学不到”。(资料图片)

习近平的这封回信,同时意味着将当前以“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为行动纲领的对台政策实践,上升到领导人背书的层次。这个做法,不由得令人联想到一段半世纪以前的历史往事。1971年9月海外中国留学生发起“保钓运动”期间,来自台湾的李我焱、王正方、王春生、陈恒次、陈治利等五名台湾学生,冲破两岸政治藩篱,从纽约动身辗转前往北京,被称为“保钓第零团”(由于1972年访问团被当时媒体误以为是“第一团”,前者从而得名“第零团”)。

这五名台湾留学生到达北京后,周恩来在该年11月下旬接见了他们。据当事人回忆,从晚上10时谈到隔日清晨4、5时,将近七个小时。这是两岸在1949年分裂之后,大陆政府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接触来自台湾的学生,无论对于日后对台政策的调整抑或两岸关系的突破进展,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尽管50多年后的今天,时空背景已大为不同,但两岸关系却倒退回冲突对立,民间尤其是年轻人的来往交流,对于化解敌意、重新认识中国大陆,都具有相应于时局的现实意义。北京将会在即将到来的二十大如何部署对台政策,备受外界和台湾好奇。如今习近平以大陆领导人身份首度回信给台湾青年,从他信中“欣慰”、“承诺”和“期许”的结构铺陈,可能得以从中看到些许端倪。能否产生实质效应,吸引更多台湾青年群体放下政治隔阂而“登陆”,也值得未来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