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案|遗憾和痛心:河南何以至此?

撰文: 邓峰
出版:更新:

本以为不久前河南红码事件闹大后,随着郑州市纪委监委那份自罚三杯的调查通报公布后,河南当地应该能吸取教训,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但未能料想的是,7月10日河南村镇银行储户维权事件竟然以更加激烈和令人震惊的方式达到高潮,正如《三联生活周刊》所描述的“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银行储户,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分行外维权抗议,后与警方和不明人士发生冲突,部分储户受伤”。当日,有许多人通过互联网看到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分行外令人痛心的视频画面。

尽管当晚河南当地作出了一些回应,包括“有关部门正在加快核实4家村镇银行客户资金讯息,制定处置方案,将于近期公布”,抓获一批与几家出事村镇银行相关的犯罪嫌疑人,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姗姗来迟的答复,但7月10日的抗议和冲突已经对河南的公共形象造成伤害,让中国辛辛苦苦建立的的国家形象为之蒙羞。

河南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存户发现,自己银行帐户的交易记录中莫名出现3000万存款又莫名消失。(凤凰网财经)

这是非常令人遗憾和痛心的一幕,河南当地怎么可以以如此不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4月18日以来,以河南几家村镇银行为主的全国多家银行陆续被曝出无法线上取款,涉及全国40万储户,大约400亿人民币。根据《三联生活周刊》在《河南村镇银行的危机,是怎么从“村镇”波及全国的?》一文的分析,今次多家村镇银行出事是因为“村镇银行这个处在金融系统末梢环节、定位于服务三农的小型金融机构,早已在互联网平台的加持下,从县域走向全国,最终,在薄弱的监管之下,酿成一场全国性的危机”。

坦率说,尽管牵涉的人数比较多,且波及全国,但牵涉金额的400亿人民币并非是一个高得无法解决的数目。远的不说,以2019年、2020年被接管和破产清算的包商银行为例,不论规模还是资不抵债所涉及的金额(大约2,000亿人民币),都明显高于今次出事的几家村镇银行,但当时包商银行都得到比较好的善后解决,400万储户的权益得到保障。既然如此,河南当地在事件发生之初只要展现诚意,大胆拿出方案,甚至可以寻求国家层面的援助,应该是有较大可能妥善解决问题。但遗憾的是,河南那几家村镇银行的问题一拖再拖,期间甚至发生红码防民的闹剧,直到7月10日让矛盾全面激化。

有人说,那些出事村镇银行的储户们当初是贪图高利息,所以才有今天后果。不可否认,那些储户们是有在高利息面前粗心大意的一面,但平心而论,有谁不希望自己在银行的存款利息高一些呢?尤其考虑到银行本就是公认安全度最高的存款机构,一些民众看到河南那几家村镇银行的存款利息比较高,把积蓄存过去,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正常选择。当他们发现自己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钱突然取不出来,能不着急吗?毕竟,对于那些把钱存在村镇银行的储户们来说,他们并非大富大贵之人,他们的钱和绝大多数普通人的钱一样都来之不易,是他们许多年甚至一辈子辛劳的积蓄,是他们能否继续过上正常生活乃至看病养老的最大依靠。据《凤凰周刊》的报道,因为取不出钱,“40多万储户每天都在焦虑、盼望中度过”,“不少家庭陷入绝境”,“有人失明、有人痛哭、有人放弃了病危的母亲”。

那些出事村镇银行的储户们应该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善良、勤恳,有群体意识,愿意相信和支持国家和政府。如果河南当地在那几家村镇银行出事之初便积极解决问题,安抚储户们焦虑不安的心,甚至考虑紧急和相关机构、省市协商推出帮助储户们度过眼下困难的方案,让储户们看到事情正在解决的希望,而不是使出红码防民和拖延问题的下策,何至于激化矛盾,出现7月10日令人痛心一幕?

尤其让人费解的是,明明在舆论压力下6月22日郑州市纪委监委便已公布关于红码事件的调查通报,并且6月2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还重申“严格健康码的功能定位,不得擅自扩大应用范围,绝不允许因疫情防控之外的因素对群众进行健康码赋码变码”,结果在最近河南又现红码事件,以至于日前连人民网都刊出措辞严厉的评论《又现赋红码,河南怎么了》表示,“这胆子也太大了”,“该问责的一个都不能少”,“首先,违背中央政令”,“其次,顶风作案,蔑视民意”,“最后,毫不珍视河南形象”,“当前,无数河南人都在努力修复形象,而赋‘红’事件的再次发生,导致无数人的努力付之东流”,“这让人沮丧,更让人愤怒”。

有网民爆料河南为银行存户健康码赋予红码。(微信)

毋庸赘言,今次河南几家村镇银行出事暴露出中国金融体系的监管存在亟待改进之处,监管部门理当吸取经验教训,早日查缺补漏,防患于未然。但与此同时,有时候出现问题未必可怕,毕竟许多政策都有一个探索和试错的过程,没有任何人是全知全能的,但关键是问题出现后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从河南当地处理几家村镇银行问题的做法和效果来看,显然河南的公共治理能力、责任伦理、为人民服务意识、法治意识都存在明显短板,非但未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将事件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反而一拖再拖,接连出现红码防民的闹剧,直至矛盾激化。

笔者早前在《追问红码事件:河南正在遭遇一场公共形象危机》一文中写过:“长期以来,位居中原之地的河南,既是粮食大省,又是人口大省,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大局有着重要贡献。多年以来,河南为中国各地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人们大都很文明、善良。这样的大省本不至于公共形象欠佳,但事与愿违。究其根源,从今次河南红码防民的闹剧来看,这恐怕与河南治理和法治水平跟不上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密切相关。河南省亟需反躬自省,踏踏实实提升治理的现代化和法治水平,以赢得世道人心的认可,而不是让河南人揹负着河南公共形象不佳的包袱。”笔者当时还说:“只有当政府总是能够有效保障人民的正当权益和自由,人民才会持续信任和支持政府,一个社会才能长治久安。这是颠扑不破的朴素道理。”

现在来看,河南尤其应该吸取过去一段时间处理村镇银行问题的教训,及时止损,在法治框架下本着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伦理,尽快给那些储户们一个公道,给社会一个合理说法,并引以为戒,修补形象。以此逻辑再来看7月10日晚上河南当地回应的“有关部门正在加快核实4家村镇银行客户资金讯息,制定处置方案,将于近期公布”,希望这是一个有诚意有担当的答复,希望早点让社会公众看到成效。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尽早解决已经延续3个月的储户维权事件,为了不至于再度出现像7月10日那样让人遗憾和痛心的一幕,国家层面应该主动介入,敦促和协助河南当地妥善解决问题,以安抚和稳定储户们及其背后社会层面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