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叠加致信心流失 中国避免停滞与倒退关键在此

撰文: 杭子牙
出版:更新:

因为近些年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加上对中国社会治理转变在价值层面无法认同,有些人对中国经济未来失去信心,这种看空经济未来的现象,无论在内地还是香港都不少见,欧美等西方社会也时有耳闻。

我们认为,社会上有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也没必要太过悲观,经济发展本来就依循高高低低的周期性规律,有高潮就有低谷,不可能永远高速运行,当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方面固然有疫情防控和产业政策、中美冲突与乌克兰战争等各种内外因素叠加冲击,有不少方面亟待反思与总结调整,但在根本上仍脱离不了周期性规律支配。

2022年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分析经济形势。(新华社)

只要中国能准确把握经济脉动,采取更有效措施刺激经济运行,激励起社会大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市场规律,保持住社会活力,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社会生产性活动聚焦,减少各种非生产活动对经济运行的干扰,中国经济走出低谷,在未来一个较长时间段内仍以较快速度发展还是可以预料的。

毋庸讳言,在各种内外因素冲击下,中国经济确实面临严峻挑战,经济信心这些年在快速流失,而且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做得好,就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继续发展,搞不好,就可能像一些拉美国家经济一样陷入停滞与倒退。但是,中国也有一个其他国家没有的独特之处,就是体制可以通过广泛社会动员,在某些特定时段围绕某些特定议题聚焦发力,具有强大的闯关爬坡能力,尽管这一制度特色的潜在风险是一旦路线与方向错误可能招致巨大损失,但是其优势也非常明显。

所以,接下来中国只要能确保路线正确,能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性,只要方向对了,什么困难都不是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无论在人均经济总量还是可支配收入上都有很大差距,这个差距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有十四亿人口,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购物出行都是经济,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十四亿台经济发动机。只要能围绕这十四亿人下功夫,尊重他们的愿望,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手让他们创造财富,只要大家从上到下目标一致,让这十四亿台发动机能运转起来,不自己折腾自己,任何外在因素都很难阻挡中国经济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