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专访|中国经济多重挑战 币策效果不彰 有别于08年金融海啸
中国经济今年面临三重压力,国务院上月底以“稳住经济大盘”为题,召开一场涉十万名官员的大会,强调要确保今季经济合理增长,被视为全方位打响“经济保卫战”。
人行自去年12月以来已两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上月更以历来最大的幅度,降低五年期贷款市场报价(LPR)利率。然而,市场对经济增长的预期仍悲观,多间投行纷调低内地经济增长预测。研究宏观经济逾27载的瑞信亚太区财富管理部大中华区副主席陶冬认为,今轮内地经济下滑,受多重因素累积引发,局势是多年来罕见的,并不能单靠货币政策扭转。
利率跌至创纪录低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国领导层多次力促“稳增长”。在货币政策上,人行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及减息等多种货币政策,力图将借贷成本降低,助企业度过经营困难期。
从利率水平看,今年内地贷款利率已降至新低。人民银行国际司负责人日前指出,去年底以来1年及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下降15个及20个基点。今年首4个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39厘,较去年全年水平降低22个基点,为人行有统计纪录以来的低位。
政策未能刺激投资 情况多年罕见
不过,从近月的金融数据看到,企业的借贷需求仍低位徘徊。即使5月份的新增贷款数据超预期,不过从分项数据看,主要是短期贷款带动,分析认为企业未敢提取长期贷款,反映对经济前景乏信心,不愿恢复投资。即便是开始松绑的楼市,和楼宇按揭相关的居民中长期贷款数据,上月仍然受压,可见居民尚未重拾入市意欲。
市场关注内地透过减息、降准等传统金融招数,是否不足以挽救经济。陶冬认为,多年以来,内地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主要是管控信贷闸门。简言之,当经济过热时,官方收紧信贷;当经济下滑时,则鼓励贷款增长。所以以往对内地经济政策,坊间有一个描述,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然而,现时的挑战在于,即使人行推行刺激政策,所谓的“乱象”,即是信贷急增的情况,却未有出现。从现时的金融数据来看,企业需求仍然低迷,这个局面是很多年来不曾见过的。可见,过去政府的鼓励贷款工具,放在现时经济环境,效率似乎不高。
慎防经济陷“流动性陷阱”
问及民间贷款投资低迷的成因,他相信是和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有关。他解释指,这是出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大师凯恩斯的概念,意思是当货币环境已经抵达了极度宽松的时代,当企业对未来预期出现改变时,央行再怎么扩张信用,也无法刺激银行贷款、企业投资、个人消费等。这个可能是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
陶冬以内地近期放宽楼按借贷,鼓励刚性需求为例,现时民众对“楼价只升不跌”的信念已打破了,即使银行减轻房贷利率,也不足以把消费一下子提升起来。因此,现在内地经济的关键,不是任何货币政策、不是任何财政政策的问题,而是如何重建信心。
08年政府振臂一呼 企业揭竿而起
中国经济十多年来经历数个升跌周期,若将今次的经济环境,和2008年相比,陶冬指出,在2008年经济危机时,人行的经济刺激政策,来得比现时快。
他记得2008年时,政府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后,曾和一些从事机械制造的客户洽谈,当时即使内地宏观经济数据未见起色,不过企业层面已经开始接到订单,投资信心从而增强,勇于投资建厂房生产线,可谓是“政府振臂一呼,民营企业揭竿而起”,带来了政策重塑效应,支持经济回稳。
不过,现时的情况,却大相迳庭,“刺激政策未有带起民间投资及消费”。
今日刺激效果有限 “企业乏信心 难免躺下”
眼下,中小企业情况非常差,在疫情下企业不能裁员,维持劳动成本高,却又得不到政府补贴,所以对中小企的现金流,构成沉重打撃。“企业对未来没有信心,难免躺下。”
他又指,2008年时,全球宏观经济环境比现时更差,不过对当时的中国而言,主要是造成了信心的冲击,实体经济未受到太大规模的打撃。而且,政府的刺激措施来得很快,稳住了局面。
不过,今次中国经济问题,是由多重因素相互构成的,既有疫情因素、亦有地缘政治及强监管等问题。从内地的经济组成结构看,去年经济增长是完全依靠强劲的出口带动;今年情况却出现转变了,特别是自3月份开始,环球各地社会活动正常化,不少内地订单流向其他国家。在上海封城期间,产业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更进一步加剧了订单流失的趋势。因此,现时要稳定经济局面,不能单靠任何货币政策,关键是要恢复市场信心。